(軍聞社記者謝宏檜臺北5日電)航空醫官負責三軍飛行部隊及基層航空醫務工作,守護空勤人員的健康,可以說是飛行員專屬的「家庭醫師」。 為了挹注航空醫學能量,共同維繫飛行安全,國軍航訓班隊每年召集陸、海、空等三軍飛行部隊的航空醫官、航空護理官及航空生理官,在國軍岡山分院航訓中心受訓,透過一系列訓程培育出一批能為飛行員健康把關,做他們堅強後盾的航醫新血。 現任臺北榮總玉里分院副院長江國超,同時也是前岡山分院院長,他曾創下空軍首位完成9G飛行課目的航空醫官紀錄,江副院長受訪時表示,健康的飛行員在高空的環境裡,常產生G力昏迷、空間迷向、高空缺氧等生理現象。而航空醫官除了臨床的醫療之外,透過航空醫學的專業知識,能夠教導飛行員如何在異常環境下保護自己,維持執行任務的功能。 航生訓科目中,航醫官們除了學習航空醫學相關的學科之外,並得接受空間迷向機、彈射椅等術科訓練,其中人體離心機高G耐力、水中求生及同乘感覺飛行等課程是相較困難的訓練科目之一。 航訓中心航空生理官張少校表示,G-LOC(G力昏迷)最主要是飛行員在飛行的過程中,某些飛行動作導致腦中的血量跟氧氣量不足,可能呈現昏迷的情事,影響飛行安全,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透過離心機訓練,讓航醫官瞭解G力對身體的影響,進而指導飛行員平常如何維持自己的體能狀況,還有做適當的抗G動作,才能避免發生憾事。 學員朱上尉指出,在增G的過程中,身體會感覺到明顯變重,呼吸也開始變得困難,身體變得不受控制,視野開始慢慢消失,一直到9G之前,視覺是完全看不到東西,必須憑意志力、換氣及抗G動作撐到9G。 在同乘感覺飛行方面,學員梁上尉對於飛行的加速度則有深刻的感受,她表示,書上原本很抽象的XYZ軸加速度變得非常的具體,也實際感受到每一次飛行員出勤會面對到的壓力。 國軍航醫訓練班開辦迄今已有90餘年,是軍醫體系歷史悠久的訓練班隊之一,學員完成為期7週的航生訓會佩掛上航醫飛鷹胸章,同時授予維護飛官健康與戰力的責任,透過航空醫學專業能量,持續提升整體空防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