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一本《針路簿》(外一篇)/戴高山

台灣好報/ 2023.10.29 11:20
在百崎這個地方,有一座純花崗岩石亭,這石有一段故事,往來間數百經年!

有人叫它迎官亭,有人叫它送嫁亭;當然,也有的人直接叫它白崎亭!白崎亭在泉州市台商區的白崎回族鄉(原惠安縣)。傳說,這座古石亭與兩位大人物有關——一個是白崎鄉郭氏的第三世祖郭仲遠;另一個是聞名海內外,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鄭和。

那麼,郭仲遠與鄭和相差30多歲,為何會成就一段忘年之交、且又互為傳說呢?

原來,早在明朝初年,泉州(原晉江)法石的阿拉伯後裔郭仲遠,由法石分居到惠安白崎鄉,於臨海處定居並不斷地發展。數十年間,其後裔逐漸繁榮壯大。當時,郭仲遠為了讓往來的漁民,有一個可以歇息的地方,便在岸邊,搭建了一座石亭!

此亭由純花崗岩構造而成,裏裏外外,共有16根方形石柱支撐起20根方形石梁,上面由規格不一的石板條鋪蓋而成。其中,四邊共由12根石柱,組成一個大大的“口”字;中央又有4根石柱,也組成一個小小的“口”字;這一個外大“口”套一個內小“口”,一個“回”字就自然呈現了。可見,其時郭仲遠建造此亭時,是有深刻的民族含義的。

話說,西元1417年五月(明永樂十五年),鄭和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他的船隊停靠在泉州後渚港一帶候風,分紮於秀塗港的沿岸。事也湊巧,某一日鄭和到泉州清真寺朝拜,遇上了也來朝拜的郭仲遠。一番話下,二人成為知交,鄭和承諾前往白崎拜訪郭仲遠。

郭仲遠大喜。之後,他又犯愁了——這麼大的一個官來了,如何迎接呢?

他把心事告訴給幾個兒子知道,其中有一個兒子建議道:在白崎石亭設下香宴,迎接鄭和。郭仲遠覺得這個建議很好,便讓兒子們去籌備了,一面又號召鄉民,一起前來迎接鄭和。

那一日,鄭和乘坐著一艘官船,旌旗招展,破浪而至。見郭仲遠帶領鄉民,於石亭處擺下香案迎接,心中甚為感動。下船之後,他與郭仲遠攜手進入石亭,品茶論道後,見石亭涼爽,中間的石桌上光滑平整,便說——好一個涼亭石桌啊,在此弈棋甚好!

郭仲遠一聽,連忙讓兒子去安排棋具,在石亭裏,與鄭和開心一奕。

後來,鄭和下西洋時,從白崎鄉帶走了數十名年輕水手,一起搏浪西洋。

又有傳說,鄭和六下西洋時,專程前來與郭仲遠敘舊。期間,又在此亭為郭仲遠的第五兒子郭仕昭,及漳州鎮守官鄭指揮之女鄭小姐證婚,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故此,後來鄉人又將此亭譽名為——送嫁亭!

數百年來,此亭經風曆雨,在歲月與海風之間,巍然屹立。不管是傳說還是傳奇,這一段海絲歷史,都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冷靜思考,為泉州的海絲之路,添上一朵春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