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2023第一屆南島藝術三年展開幕 以南島藝術走向世界的新航路

創新聞/黃淑貞 2023.10.28 19:41
新聞圖片

〔創新聞記者黃淑貞/高雄報導〕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及文化部指導、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第一屆「臺灣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TIAAT, Taiwan International Austronesian Art Triennial),下稱展覽」,今天在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舉辦開幕儀式,開幕以寓意研究5000年前南島文化在臺灣形成並勇航世界進行演繹,並邀請2021年登錄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保存者的杵音文化藝術團為南島連結相聚而歌。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Icyang Parod)於開幕典禮表示:「在籌備了4年,推出今天所舉辦開幕的南島藝術三年展,在原住民藝術史上劃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要讓世界深刻認識臺灣是承載南島語族的智慧、語言與文化的重要寶藏之地。」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首屆展覽「溯源(RamiS)」由那高.卜沌(Nakaw Putun)、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共同策展,並各自提出子題「成為有靈的人」、「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回應展覽主題,匯聚共25位藝術家,在園區八角樓特展館、文物陳列館、生活型態展示館三大展區,共同展呈包含繪畫、版畫、攝影、雕塑、裝置等作品,其中包含近兩年代表臺灣參加雪梨雙年展及卡塞爾文件展的重要作品,亦將首次於臺灣完整呈現。
八角樓展區|本區展出展覽舉辦的脈絡及藝術家簡歷,以加深觀眾對整體內涵與脈絡的認識。首屆主題「RamiS」即古南島語的「根」,勾勒出第一屆三年展主題「溯源」企圖回溯根本,探討南島語族的傳說與源起、遷徙與擴張路徑,並透過藝術尋找人類與自然共生的解答,以回應當代生活及生態環境的挑戰。

文物館展區策展人那高.卜沌(Nakaw Putun)提出的展覽子題「成為有靈的人」,藉由探詢原住民族泛靈信仰,反思人類如何借鏡古老智慧,找回與萬物共存的能力,如同藝術家敏銳的感受力,共同想像及探尋人類的可持續未來。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首先藝術家在溯源及治癒的路徑上,更趨近於靈和家的方向。武玉玲(Aluaiy Kaumakan)在回返因八八風災遷離的舊大社部落路上,以「拓印」織就出家的模樣,再循著cevulj(煙)連結祖靈而成為真正的人,此為延伸2022雪梨雙年展作品的最近力作。林介文(Labay Eyong)以織布遊牧為信仰,沿花蓮秀姑巒溪溯溪而上敍說著流域的地景張力。張恩滿(Rawus Tjuljaviya)帶來參展2022卡塞爾文件展的《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回應人類航行造成的物種交換,探尋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的傳播途徑,映射出各地的多重歷史與殖民痕跡。王昱心(Tanivu Tapari)從追溯南島民族與粟(小米)的關係開始,進而重現「陀螺」為喚醒地神及賦與作物力量之喻意,及其隱含萬物有靈的信仰思維。

原民泛靈信仰體現於生活之中,同樣的尊重各種生命樣態無論物種、種族及性別等。紐西蘭毛利藝術家麗莎.蕾哈娜(Lisa Reihana)的《海洋遊牧民族》不只審視歐洲對太平洋殖民歷史的敍述,也重新省思毛利族的傳統文化與性別價值觀。代表臺灣參加2024雪梨雙年展的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以臺灣原住民男性肖像畫回應高更(Paul Gauguin)畫中常見的大溪地女性,其殖民視角對女性慾望的感官與太平洋島的異己想像。林安琪(Ciwas Tahos)透過尋找野生蜂蜜的過程,重新詮釋土地及身分認同、女性及酷兒身體的敘事可能性。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的創作都是在回應與Gaya的關係,此次作品探討太魯閣族在時代變遷下,即便原有宗教與物質生活已改變,仍能聽見傳統價值存續的細小聲音。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藝術家重新描繪萬物交織的圖景,進而部署可持續未來的航行。磊勒丹.巴瓦瓦隆(Reretan Pavavaljung)從模仿古老雕刻上的圖紋開始,感受出萬物已無分界、靈魂與之互換,在成為人之前。伊祐.噶照(Iyo Kacaw)的《你和我之間》傳遞在萬物有靈的世界中,人類如何與海洋、樹木及各種生命形態建立連結關係。拉飛.邵馬(Lafin Sawmah,1983-2023)展出近年以海洋為題的系列作品,他以造舟作為虔敬亙古的行動路徑,開啟連結南島民族與世界對話的窗口,以此紀念成為小祖靈並對南島藝術有卓越貢獻的拉飛。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