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泰澤 新北報導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首次推出《天曉之前 思念文物典藏展》,展出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捐贈與提供的書信、手扎、照片、衣飾、送物單、工藝品、書畫等文物,以及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的2幅政治受難者歐陽文前輩的油畫。即日起至明(114)年9月1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手工藝工場登場,見證臺灣威權統治時期前輩們奮力萌發生命的鬥志,並感謝對臺灣民主的無私付出,將突破白色恐怖桎梏,化成千萬縷的繾綣親情、友情、愛情等朝向天光的至美人性,跨世紀再現大眾眼前。 今(20)日開幕典禮,特別邀請政治受難者楊國宇前輩、受難者家屬暨小提琴演奏家歐陽慧剛、鋼琴演奏李政汶、小提琴演奏史欣禾合作演出。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政治受難者前輩張常美、周賢農、張則周、陳顯宗、黃瑞麟、陳中統、洪武雄、陳欽生、伍國首、林家田等及受難者家屬、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潘信行、臺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長王玉珊、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進金、兒童文學家林真美、古蹟建築繪師鄭培哲等貴賓與會。 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表示,本次展覽感謝政治受難者前輩和家屬的捐贈及信任,人權館也在文物展覽中,透過科技展現這些動人和痛苦的故事,讓年輕人能夠以共感的方式進入展場,了解到在臺灣享受自由民主的得來不易。徐宜君引用政治受難者前輩張樹旺寫給太太書信中的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而不留些什麼。」對前輩們而言,一切都沒有過去,可是為我們留下了這塊民主自由的臺灣,文化部和人權館未來會將更多政治受難前輩的故事,透過展覽讓更多臺灣人看見。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引言介紹典藏展表示,真實的故事最感人,本次展覽是人權館首次將珍貴典藏,結合情境敍事佈展,以親情、友情、愛情故事脈絡,訴說文物背後的感人故事。展覽以「天曉之前」做為破題,蘊含多層涵義,天曉之前有前輩最沉重的感受與記憶;天曉之前是受難者及家屬思念最濃烈的時刻,夜深人靜,仰望星空、細讀家書,期盼消失的親人能再相見;而威權統治時期,前輩們前仆後繼為人權與自由奔走及犧牲,他們無懼黑夜與壓迫,只因深信「天曉」的那一刻總會來到。謹以此展向前輩、家屬及所有關心人權者致敬,讓我們共知共感白恐歷史的故事,並確保永遠不會再發生。 兒童文學家林真美的母親林瓊珠女士為政治受難者前輩張常美的同班同學,特別提供典藏展其母親珍藏的畢業紀念冊,其中擔任班長的張常美前輩寫給同學林瓊珠女士的祝福語「成功之後,也不忘舊友,前進!前進!努力!努力!」。林真美特別分享,童年時期瀏覽母親相簿時對「消失的班長」印象尤深,直到成年後終於在《流麻溝十五號》一書再次見到相簿中那位班長,即是就讀高中時受難的張常美前輩,因而萌生將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傳承下去的使命感,多年來透過兒童繪本的方式,讓更多下一代認識這塊土地上為自由民主奮鬥的足跡與信念。 《天曉之前 思念文物典藏展》以時空情境規劃五大展區,「戰爭世代的好男好女」、「親情篇—春之佐保姬」、「友情篇—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愛情篇—幌馬車之歌」及「卓然煥發的人權樹」,交織著無盡的思念與情感。觀眾將隨著歷史的軸線,以光映照著這些乘載時代記憶的物件,透過沉浸式的空間,讓當代的觀者感念前輩們的犧牲奉獻,理解現今臺灣的民主自由得之不易,是無數的血淚所成就。 白色恐怖時期被失聲的人們,在暗夜中依舊散發出人性最美的光輝,這群成長於戰爭期的好男好女,以年少的熱情為臺灣播下了人權的種子,從未被生命中的桎梏擊倒,而是隨著時間更加茁壯。人權館《天曉之前 思念文物典藏展》以威權統治時期的受難者文物,建構人權歷史的公共記憶,期盼天曉之後自由的天光將普照臺灣社會,追求民主與歷史真相的腳步永不停歇。典藏展期間,歡迎參展民眾搭配「人權護照」探索藏品故事,並且寄送「人權明信片」傳達對政治受難者前輩們想說的話。更多特展及系列活動詳細資訊,敬請鎖定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及臉書專頁。 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https://www.nhrm.gov.tw/ 國家人權博物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NHRM 【天曉之前 思念文物典藏展】 時間:2023年10月20日至2024年9月1日,星期二至星期日09:00-17:00(每週一、除夕、春節初一及初二休園) 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手工藝工場(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