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佩昕報導)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的文史藝術節目《小鎮故事多~節氣與民俗慶典的故事 》,介紹流傳近300年的金門中秋夜傳統娛樂~博餅。習俗為人們在中秋餅上寫著紅色「元」字,準備六顆骰子,只要擲出四、五紅點者便被認定為是「取秋闈奪元」的吉兆。故又稱為「會餅」或「餅金」。參與者只要擲骰子擲出四、五個紅點者便被認定為「奪元」吉兆,勝負依序為六普、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金門博餅有鼓勵士子考取功名、奪取狀元之意涵。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也稱女兒節,或者直接就叫團圓節。博餅、搏餅(跋餅/pua̍h-piánn)為金門的中秋夜的傳統娛樂。起源有「國姓爺說」、「秋闈說」、「占卜說」等主張。依據中國古代的曆法,四季裡的每一季都分三個階段:孟、仲、季,亦即各一個月。農曆八月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自然就是「仲秋」,後來才演變成中秋。
「月」的甲骨文,畫的是一彎新月。後來的金文,寫成半月形裡加了一小豎的筆畫。這一豎跟中國的神話有關:有人說是玉兔,也有人說這是吳剛一直砍不死的桂樹。無論哪個說法,都說明了這一輪月牙裡是有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