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四平戰役指揮所原址。(圖/薛子攝)
作者/薛中鼎
對我來説,大陸東北是個值得探索的地方。自9/25 至 10/10 ,我以高鐵與自駕遊並行的方式,到東北走了一大圈。所謂的“讀萬卷書,行百里路”實地遊覽,另有一番感慨。
第一站,我從北京搭乘高鐵,到了四平。
1.四平 - 國共勝負決戰之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滿洲國宣告終結。當時的東北,非常富饒。生產了全中國50%的煤,93%的鋼材,94%的電,66%的水泥,95%的機械。東北當時擁有全中國最多的科技人才;東北鐵路的總里程數,佔全國80% ;東北的工業總產值,佔全國85% 以上。
東北的面積有日本的 3.5倍大,當時人口三千萬。日本投降,放棄對東北的控制權,東北立即成了國共兩黨,必須全力爭奪的肥肉。
日本一投降,在延安的老共,立即派遣20名中央委員,2萬名幹部,10萬大軍,趕赴東北。共產黨先國民黨一步,抵達東北,成立了“中共東北局”。
毛澤東的策略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也就是說,要傾全力搶占東北。共產黨先國民黨一步佔領了山海關,以遲滯阻擋國民黨軍隊,由陸路進入東北。
作戰指揮部大門。(圖/薛子攝)
蔣介石則是請美國海軍協助運兵,把精銳的遠征軍孫立人、廖耀湘等部隊,源源不絕的送到東北。
之後,在吉林四平,自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國共雙方一共展開了四次慘烈的肉搏戰,這就是所謂的“四戰四平”。
這四次肉搏戰,充分反映了國共雙方,相對實力的變化。
我就是以悼念“四戰四平”的心情,來遊覽四平。
四平介於遼寧省會瀋陽與吉林省會長春之間。四平有三條鐵路貫穿,是交通樞紐,也是東北糧食集散中心。四平的戰略地位很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
蔣介石的戰略思維,是要把握住交通要道,尤其是鐵路樞紐,以便於運兵運糧。共產黨比較深入民間,所以毛澤東的策略是《讓開大路,佔領兩廂》,也就是“以鄉村包圍都市”。
一戰四平,國軍主力尚未抵達,林彪的共軍獲勝。
二戰四平,國民黨名將孫立人,已經抵達東北,擔任攻擊主力。孫立人力敗林彪共軍,並一路追殺,林彪部隊已經被驅逐至東北邊境。
此時,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出面調停,要求雙方停火。蔣介石同意了。
白崇禧將軍認爲,這是國民黨的巨大失誤。作家白先勇先生的書《父親與民國》,特別提到了他父親,當著老蔣的面,反對休戰。老蔣沒有同意,白崇禧爲此扼腕不已。
後來,孫立人將軍因爲與黃埔派系不和,被蔣介石調離東北。
毛澤東知道了,很高興的説“我們的最大對手,被蔣介石給趕跑了。”
三戰四平,林彪羽翼已豐。此戰極爲壯烈。國軍守將陳明仁非常强悍,巷戰期間,在地面上撒滿黃豆,共軍踩到黃豆經常會滑倒,被國軍擊殺。
於是有了陳明仁“撒豆成兵”的説法。
三戰四平的結果,是林彪撤兵,國軍陳明仁慘勝。
陳明仁三戰四平有功,戰後被蔣介石解了軍權,據説是因爲陳明仁“貪污黃豆,賬目不清”。
後來,1949年中,國共内戰打到了湖南,國民黨決定重新啓用陳明仁守湖南。結果,陳明仁在1949年8月,“陣前起義”,投向共產黨。
四戰四平在 1948年3月,當時國共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除了錦州、瀋陽、長春、四平之外、其他的廣大地區,都已被共軍占領。共軍拿下四平,已無懸念。
四平有個“四平戰役紀念館”,對於“四戰四平”的經過,有很清楚的介紹。
在“四平戰役紀念館”以北約20公里的梨樹縣,有個“四平保衛戰林彪指揮部舊址”。我特地去參觀這個“運籌帷幄”的舊址。我到達時,是午餐休息時間,經過拜托,管理人員讓我進去,還找了位小姐解説。
這個指揮所,原汁原味,我很有感覺。
四平戰役紀念館。(圖/薛子攝)
四平另有一個“著名景點”,叫做“葉赫那拉城”,聲稱是慈禧太后老家。這個景點,是個拍電視劇的“影城”。對我來説,不值得看。
所謂的景點,是各有所愛了。
一些感想
2.1)國民黨之敗,輸得不冤
國共兩黨的拼搏,以“四戰四平”做爲一個縱剖面來看,國民黨確實是有很大的問題。
國民黨被美國鉗制,在該追殺的時候,竟然休兵;國民黨有戰將孫立人而不能用,將他調離戰場。他的精銳部隊新一軍,在他離開之後,戰力難以發揮;悍將陳明仁有功不賞,反而解了他的軍權,導致他後來選擇了投共。
國共内戰,國民黨輸得很慘。在台灣國民黨長期主政時期,不曾讓我們明白,爲何國民黨會丟了大陸。後來我自行做了長期探索,才逐漸明白,事情的因果變化。
國民黨的整體競爭力,確實不如共產黨。所以最終,共產黨贏得了中國大陸的治理權。國民黨從來不知檢討反省,幾十年下來,毫無進步,在台灣,混得越來越難看。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敗”,也可以應用在社會與歷史的進程。如果中國大陸一直是由這個“缺乏競爭力”的國民黨來統治,今天的中國,情況會比現在要糟得多。
2.2) 四平之戰決定大局
“四戰四平”之後,老共拿下了四平,切斷了瀋陽與長春的聯繫。在錦州戰役之後,把東北封了口,國民黨的幾十萬部隊,都被封鎖在瀋陽與長春兩個大城市中,如甕中之鱉,已無路可走了。
從大局來看,老共拿下四平,完勝東北,就代表國共内戰,共產黨已穩居上風。
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的戰爭經驗,大多是由東北地區的軍隊,向南方攻城略地。
國共内戰,又是如此。林彪的解放軍拿下東北,一路南下,參與了“平津戰役”,解放了北京;再南下湖北,解放了武漢、湖南、廣西、廣東、終至於解放了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
中國的歷史宿命,兵鋒一向是起於東北,席捲南方大地。這個宿命,在國共内戰,,再度得到印證。
2.3)中國大陸的“歷史紀念館”
中國大陸政府對於這些歷史紀念,做得很用心。譬如在瀋陽,有“九一八紀念館”與“遼瀋戰役紀念館”;在徐州有“淮海戰役紀念館”;在哈爾濱阿城,有“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等。
遼瀋戰役紀念館。(圖/取自網路)
在全國各地,只要是有故事可説,都會有相關的歷史博物館。
我心念一動,想到台灣。台灣好像沒有什麽類似的“歷史紀念館”。簡單來説,台灣是一個正在努力忘記歷史,混淆國家認同的地方。
台灣政府,在十月十日,慶祝所謂的“國慶日”。我無法理解,這個政府,到底在慶祝什麽“國慶日”?
慶祝國慶日的英文,用的是“Taiwan National Day”。我也無法理解,“Taiwan National Day”到底是什麽意思?
所謂的“台灣國家日”(Taiwan National Day),又爲什麽要定在十月十日?
我非常希望,這樣一個無恥胡鬧的政府,越早結束越好。
《待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