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陳婉真說故事》奔赴國難 以色列能,台灣能不能?

優傳媒/ 2023.10.18 05:19

 

以色列遭到哈馬斯攻擊,海外以色列青年爭相返國參戰,令人動容。(圖/取自網路)

 

作者/陳婉真

 

俄烏戰爭持續膠著到漸漸讓世人淡忘的此刻,10月7日,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哈馬斯(Hamas)突然對以色列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攻擊,以色列隨即宣布發動「鐵劍行動」(Operation Swords of Iron)反擊,並在48小時內徵召30萬名預備役人員入伍,這是以色列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徵兵。

 

人們很快在媒體上看到飛往以色列的班機,滿是搭機返回以色列,準備換上戎裝奔赴戰場的青年,那一幕令人動容。

 

如果換成中國攻打台灣,台灣人的反應會如何?

 

我的心裡浮出另一幅畫面:雙北的房地產大降價,台灣的各機場港口,擠滿準備逃難的人,有人為出關手續太慢和承辦人員吵架…。

 

我當然希望我腦海中的畫面永遠不會出現。

 

然而,照現況看起來,政府如果繼續讓台灣人的國家意識模糊、敵我意識儍儍分不清,果真中國攻打台灣,後果的確令人擔憂。

 

當蔡政府為了「海鯤號」潛艦國造問題洋洋自得之際,隨即引發一連串機密外洩的各種風風雨雨,外界只看到立委洩密嫌疑、軍火販子為了龐大利益爾虞我詐,我卻看到連命名都要取自莊子《逍遙遊》的典故,台灣的主體性在哪裡?

 

陸軍官校九十週年校慶大門牌樓上還強調黃埔精神,黃埔在中國廣州,目前是亟欲併吞台灣的中國領土。台灣的陸軍要發揮來自敵國黃埔的精神,請問要如何建立台灣軍魂?(圖/取自陸軍官校官網)

 

其實台灣人對於「鯤」這個字並不陌生,台灣最早開發的台南市就有七個鯤鯓,所謂鯤鯓是原本台江內海的沙洲,遠看似魚,因而命名為鯤鯓,這七個鯤

鯓分別是:

 

一鯤鯓(頭鯤鯓):安平古堡(熱蘭遮城)\安平。

二鯤鯓:億載金城。

三鯤鯓:億載金城南,近安平港口處(漁光里)。

四鯤鯓:鯤鯓社區。

五鯤鯓:喜樹。

六鯤鯓:灣裡。

七鯤鯓:白沙崙。

 

蔡英文如果在下水典禮時,用台灣地名來解釋「海鯤號」名稱由來,不只增添更多的親切感,也代表對於台灣國家主體意識的提升。世界上哪有一個國家在命名軍事武器時,是以敵對國的歷史名詞來命名的?

 

其他諸如國軍軍歌及政戰教育內容,由於承襲兩蔣時代「反攻大陸」的遺緒,悖離事實不說,不但是目中沒有台灣,而且還越來越配合中國統戰,心向中國。

 

例如陸軍軍官學校至今還以「黃埔軍校」為名而自鳴得意,校歌第一段說:「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連歌詞中「黨旗」兩字要改為「國旗」都改不動;而中國以慶祝黃埔建校99周年為名的活動,廣邀台灣退將參加,多少人趨之若鶩,所謂革命軍人的醜態畢露,令人不忍卒睹。

 

這些和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所謂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軍人,要他們對台灣有什麼感情,要他們「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的民眾,攜著手,向前行(校歌部分歌詞)」,實在是強人所難。

 

且回頭來看看曾經統治台灣50年的日本政府,是如何在殖民地的異族台灣建立起台灣人的愛國心、如何在太平洋戰爭時僅有六百萬人口的台灣,就能號召二十萬青年遠赴滿洲國、南洋諸島,甚至到新幾內亞參戰,至今許多劫後餘生的參戰老兵,回憶起日治時期,依舊滿滿的懷念,為什麼?

 

我們看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後,通過推行「王政復古」以達到天皇親政,成為君主立憲的三權分立國家。

 

東京航空少年兵學校校門,戰時報考者極為踴躍 ,1943年間全台僅有四人考取獲准進入就讀(戰後學校已不存在)。(圖/陳婉眞翻拍)

 

在諸多重大變革中,確立國家神道的體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在國家神道體制下,神道是一種道德傳統和愛國實踐,國民有信仰神道的義務。神社的財政和神職人員的培養由帝國政府控制,神社擔負一定的政治教育及宣傳等功能。

 

早在和孔子同時代的《左傳》就有一句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謂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國防軍事方面的活動,意思是國家大事就是祭祀禮儀及國防軍事這兩大項。雖然它來自左傳,真正把它發揚光大徹底實施的,就是明治維新後的大日本帝國,而且運用得十分成功。

 

台灣神社就是根據這樣的國家神道觀設立的,在日本統治台灣50年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各級學校的「修身」課程,很多學校是由校長親自授課,教導國民從修身做起,也確立台灣人的守法守信等法治觀)。

 

由於台灣是在1894年甲午戰爭被清國永久割讓給日本的,1895年日本進入台灣時,也曾遭遇到台灣軍民的抵抗,雙方各有損失,多數台灣人最終只能認命,成為殖民地人民。

 

然而,日本統治台灣派駐的統督,皆是一時之選,早期的軍人總督有多位參與幕末的明治維新,以及日俄戰爭中的知名大將,即便後期因應戰爭的變化,再度以軍人總督來台治理,有好幾位總督都是全心全力投入台灣現代化的基礎建設,從普設國民學校,到開闢鐵公路、建置水力發電廠、架設自來水系統、衛生下水道的開鑿、傳染病防治、引進現代醫院及創設醫學校… 。可以說台灣現代化的基礎,在日治前40年就已粗具規模,直到今天,翻閱1935年的「始政40周年台灣博覽會」資料,依舊看得出日本殖民政府治理台灣的用心。

 

有了這些規模,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至1945年日本投降,不到4年的時間,台灣本島不只加強各項防禦工事,台灣島的年輕男女,幾乎全體總動員,以各種名目參與和戰爭有關的各項任務,由台灣總督府因應軍部的要求,招募各種類別的軍屬,如勤勞團、農業團、海軍工員、高砂義勇隊等…。

 

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尚武精神的風氣,且在鄉青年皆必須編組受軍事教練,總督府在招募軍屬的宣傳,都是強調愛國和真男兒作為,並在高工資高福利的誘因下,吸引了許多台灣青年踴躍報名參加。

 

很多人以為日治時期台灣人參戰是被逼的,事實不然,當時絕大多數的台灣青年都以能當兵、守護家鄉,認為是無上的光榮。日本人對軍人的崇敬,讓一般人認為光榮戰死是軍人最大的榮耀,逃避兵役反而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加上台灣總督府的教育下,不斷強調台灣人的光榮感,例如戰時一首《台灣軍之歌》,我們這一輩至今都還能哼唱。其中部分歌詞譯文如下:

          歷史芬芳 五十年

          戰死做神 盡本分

          鎮守本島 北白川

          所傳士魂 蓬萊存

          建立武功 在南方

          守護有咱 台灣軍

          啊! 嚴防的 台灣軍

        ***

          上海事變 武漢戰

          海南偏島 南寧奔

          鑽過彈雨 幾山河

          勇氣無雙 眾人問

          精銳出名 在南方

          守護有咱 台灣軍

          啊! 嚴防的 台灣軍

 

東京航空少年兵學校學生集訓極為嚴格,圖為操場中集訓照片。二戰期間台灣青年為保家衛國 ,紛紛以各種方式從軍報國,許多人經過層層考驗才得以成為正規軍人 ,當時台灣軍的軍魂是強調「戰死做神盡本分」、強調台灣軍魂、強調台灣軍到中國戰場打仗的勇氣無雙,果然,根據日本軍方的評估,二戰時期,日本軍中最神勇的是關東軍,第二名就是台灣軍。(圖/陳婉眞翻拍)

 

這裡面,異族統治的日本時代,強調戰死做神盡本分、強調台灣軍魂、強調台灣軍到中國戰場打仗的勇氣無雙,果然,根據日本軍方的評估,二戰時期,日本軍中最神勇的是關東軍,第二名就是台灣軍。

 

特別是在太平洋諸島的戰役中,很多日本兵不適應熱帶叢林戰爭,他們的命是由和他們併肩作戰的高砂義勇隊員救回來的,很多人戰後還到台灣找他們的救命恩人,當面致謝。

 

這些異族日本鼓舞起來的台灣軍魂,和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黃埔軍魂」,根本是兩個世界、兩個極端的生命觀與民族價值觀,也毋怪今日的台灣青年不只無法想像他們阿祖輩的神勇護國,很多人還誤以為阿祖被日本愚民政策所騙,一輩子難以忘懷那些「萬惡的日本鬼子」,也因此,萬一阿共打過來,多數年輕人應該是選擇逃離台灣,這是何其悲哀的心態啊。

 

八十年前台灣青年可以如此神勇護國,八十年後的今日台灣人想好了嗎?自己的國家當然要靠自己來救,萬一中國打過來,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鼓舞起我們心中的台灣魂,一起為捍衛我們的國家義無反顧,向前衝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