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台灣癌症治療與國際「脫軌」 醫界籲提升健保抗癌力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2023.10.16 16:00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癌症連續41年蟬聯國人第一大死因,且每年新增人數持續攀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13日出席記者會表示,台灣平均每4分多鐘就有1人罹癌、每10分鐘就有1人病逝,政府近年雖然投入許多資源抗癌,逐年增加健保給付癌症新藥的預算占比,但仍有部分癌症被孤立,許多頭頸癌與肺鱗癌病友等不到給付就離世。呼籲台灣癌症治療應接軌國際,提升健保抗癌力,保障弱勢癌友的治療權益。

肺鱗癌還在用20年前傳統化療 晚期患者半數活不過1年

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林裕清指出,肺癌的健保創新藥物資源分配不均,根據健保署109年健保藥費統計,整體肺癌藥費支出中,免疫藥物僅占癌症藥品的5%,但本土研究顯示,近37%的肺癌患者適用癌症免疫藥物或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換言之,每8人約只有1名幸運兒能用到健保給付的癌症免疫藥物,而健保分配不均的情況,讓醫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影響臨床治療品質。

林裕清進一步說明,肺鱗癌與肺腺癌為台灣兩大常見肺癌,然而,這兩種型別在目前健保給付,卻有截然不同的治療命運。就肺腺癌來看,過去5年來存活率顯著成長,而肺鱗癌卻只能原地踏步,且統計指出兩者5年存活率落差更高達3倍!治療資源落差導致讓肺腺癌和肺鱗癌的患者走向不同命運,相較肺腺癌擁有數十種健保創新藥物資源,健保給付的肺鱗癌第一線治療仍停留在20年前的傳統化學治療,使約半數患者存活期不到1年。

事實上,肺鱗癌並非無藥可用,林引述國外研究強調,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5年存活率為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7%,科學證實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患者之5年存活率達近2倍,因此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美國癌症治療指引皆建議將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作為晚期肺鱗癌的第一線治療。可惜台灣健保的給付仍與國際不符,一旦患者不適用標靶藥物或無法負擔自費療程,臨床醫師將難施力。

頭頸癌藥物發展慢、健保給付更新慢 癌友藥費支出敬陪末座

除了肺鱗癌,台灣特有的「頭頸癌」也面臨相同處境。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指出,晚期頭頸癌疾病進程相當快速,患者5年存活率低,一旦有創新藥物就需盡快使用。

楊慕華解釋,頭頸癌直到免疫藥物出現前,10年來仍無新藥。根據研究指出,復發性或晚期頭頸癌患者使用傳統療法的5年存活率只有5.5%,而單用免疫藥物的5年存活率則可達15.4%,可達到傳統治療的3倍,因此美國癌症治療指引早已將免疫療法列入晚期頭頸癌優先治療建議,澳洲與日本也將其納入一線的治療給付。然而,我國頭頸癌健保一線治療卻與國際治療指引存在落差,使頭頸癌成為棘手的癌症。

楊慕華進一步指出,由於藥物發展速度慢,頭頸癌一線治療匱乏,因此健保給付規範10年來僅更新4次,相較其它癌別的調整次數落差高達3倍!也因為如此,頭頸癌雖然為我國第6大癌症,每位患者平均藥費支出僅最高癌別的1/7。他感嘆,醫師治療頭頸癌宛如與時間賽跑,盼有創新藥物盡快應用於臨床,讓頭頸癌治療更加友善。

台灣恐賠掉國際學術地位 專家籲設立「癌症新藥多元基金」

晚期肺鱗癌、頭頸癌患者皆因較少腫瘤基因突變,治療選擇很受限,肺鱗癌甚至沒有適合的標靶藥物可用,迄今健保給付一線治療仍以傳統化療為主,與國際標準治療有落差。

賴俊良強調,受限於健保給付條件,僅少數癌友能負擔自費免疫藥物治療,多數癌友仍以傳統治療為主,這不利於台灣參與國際上的新藥臨床試驗,若持續未改善,台灣的臨床學術研究可能逐漸被國際邊緣化。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表示,隨科技發展,各癌別的創新治療藥物愈來愈多,但費用也不低,癌友治療上需仰賴健保伸援。然而,因健保在引進癌症創新治療的預算不足,導致癌症新藥的給付慢、範圍窄,據統計新藥納入健保平均為787天,很多癌友等不到藥就病逝。且即便癌藥獲得健保給付,也因給付規範嚴格限縮,僅約3成的癌友能受惠於健保給付,多數癌友仍然「看得到用不到」。

她強調,針對健保已給付、臨床療效證據明確的癌藥,需要政府投注更多資源,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樂見朝野總統參選人列為競選重要政見之一,衛福部也表態明年新藥預算爭取提高,期待政府能加快腳步設置癌藥基金,讓健保成為癌友的依靠。

 

【延伸閱讀】

大腸直腸癌「三多」特色 AI「三段五級」精準防治

抗乳癌新武器「魔術子彈」 精準攻擊+旁觀者效應提升戰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5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