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樂風》小學生大發現-陳公去思碑

愛傳媒/ 2023.10.10 11:00

樂風》小學生大發現-陳公去思碑

樂風》小學生大發現-陳公去思碑

    【愛傳媒樂風專欄】1983年,朱仁宗、仁輝、仁湧、仁德及高文彬、文崇六名學童,相約至二重疏洪道工地玩水,無意間發現一斷成四截,帶有文字之石碑,六童因自小跟隨朱振南老師學習書法,摹碑臨帖,知此非凡物,立刻奔告其師。

  朱老師到達現場後,發現為清代古碑,立刻將碑從工地搶救出來,運回石門老家保存並拓墨本,之後委託同鄉徐福全博士研究此碑的來龍去脈。此碑即為「陳公去思碑」,多虧六名學童的敏銳直覺,我們才得以留下此一作工精美的古碑,所以孩子的文史教育是多麼重要啊!

  後來我在臺灣記憶網站上知道此碑的存在,結果根據這網站上的住址往石門一探,去了三次都沒找成,最近才知道早已經搬到三重光興公園中,又被網路舊資料誤了。

  此碑碑首雕雙龍,中有「皇清」二字,十分精美,額題「陳公去思碑」,碑字不知為何少一點。

  去思碑又稱德政碑,是古代官員離任後,地方人士為感念其德政所立之碑,有去後思念之意。去思碑自唐代開始,就已經漸漸變質,被思者未必好官,此種紀念碑遂被批為「沽名釣譽」。

  有網路文章指出唐、宋、清都有立法禁止私建去思碑,乾隆四十九年甚至下令全國搗毀去思碑和匾,被移除的數量多達15000以上,陳公去思碑之斷裂不知是否與乾隆帝之命令有關,抑或是工地施工所致?

  立於1780年的陳公去思碑,陳公指的是陳大鵬,碑文這樣讚頌他:

  「公諱大鵬,字應嵩,號奮亭,福建溫陵之螺陽人也。自安平拜爵以來,轉入御前侍衛;歷宦水師,廉明公正,威德並行。淡北之軍民,聞風而望於公者,蓋亦有年矣!

  何幸於四十二年果蒞淡疆,奸宄為之斂跡,軍民藉以獲安。雖叔子之淵謀、仲淹之偉略,亦不過如是。茲忽陞任海壇右營游府,指日頻陞,前程萬里;執轡無由、扳轅不得,使吾儕空懷仰止之思。爰是,泐石以誌不忘,云爾。

      乾隆肆拾伍年捌月日 標下水陸目兵同立」

  第一段講述陳公出身背景,可知他是泉州府惠安縣人(溫陵為泉州之別名,螺陽則是泉州府轄下之惠安縣),碑文中說他「安平拜爵」,根據徐福全考證,或許是陳大鵬在安平水師期間,由一小小兵丁被拔擢為軍官(可能是把總或千總)

  後來陳大鵬轉入御前侍衛,這就很值得大書特書一番。1768年,陳大鵬在御前侍衛的大考中得了個第一。後來在水務的考試中,因其自幼生長泉州,熟稔操舟之術,也有亮眼的表現。

  某次乾隆帝遊昆明湖,陳大鵬看見天象不對,知道將要有大風,立即上奏請皇帝停止遊湖行程上岸。可惜在接近岸邊時,大風浪隨之襲來,舟身搖晃不止,眾皆驚,陳大鵬立刻下水扶舟,乾隆帝方順利上岸。若無陳大鵬事先預警,日後乾隆能否君臨天下六十年,就不好說了。

  陳大鵬後來因為水戰方面的專長,奉命隨軍出征緬甸。此前,清朝已經三敗於緬甸之手,伊犁將軍明瑞還戰敗自刎。這回清朝水陸並舉,終於征服緬甸。

  第一段末有點吹牛成分,說陳大鵬因為以上牛逼事蹟,已經在臺灣淡水廳圈粉,大家期盼陳大鵬來臺已經很久。雖說陳大鵬救乾隆帝應該很轟動,但會傳到臺灣來的可能性值得懷疑,清朝可沒網軍幫忙宣傳啊!

  第二段說盼星星盼月亮,終於在1777年盼來了陳大鵬,大鵬果然牛,他一來壞人都嚇得消失不見,就算是三國名將羊祜、宋朝名臣范仲淹來也未必能幹得像他那麼好。結果陳大鵬居然因為升官要走,我們大家想要拉住他的馬和他的車子,卻又找不到理由,總不好阻擋我們的大鵬升官吧!只能立這塊碑,來表達我們永遠不忘對大鵬的思念。

  碑文中說:「茲忽陞任海壇右營游府」意指游擊(從三品),已經算高級軍官,海壇右營則在福建省福清縣,又據徐福全考證,陳大鵬可能後來還兼署過副將。

  最後,從碑文可知,清代淡水營任務相當繁重,除兼管水陸兵事外,還要負責地方治安。所以此碑之出土,補足了清代文獻的不足、也讓我們對陳大鵬生平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