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006 09:21:41)致力於推動德國轉型正義的「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Bundesstiftung zur Aufarbeitung der SED- Diktatur)率領相關人權機構籌組「轉型正義基金會訪團」來臺,今(5)日拜會文化部長史哲。訪團對於中正紀念堂的轉型特別感興趣,不僅提出詢問,也給予許多建議。史哲表示,德國訪團的到訪不僅提供臺灣轉型正義工作交流的機會,更是鼓勵、提醒臺灣應持續在轉型正義工作努力。
史哲表示,臺灣比起世界各國,擁有相對獨特的歷史進程,從日本統治到威權時代,終於迎來民主化後,卻又面臨中國的不斷威脅,「臺灣人真的不容易」。近年,臺灣因為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實力、對於COVID-19疫情的防禦有成,讓臺灣獲得有史以來最高的世界關注度,但卻也迎來更嚴峻的認知作戰考驗,中國不斷以各種假訊息、假新聞影響臺灣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對於必須積極尋求全國人民共識的轉型正義議題來說,勢必造成更大的挑戰」。
史哲也直白的指出,尤其未經歷過威權時代的年輕世代,對於轉型正義可能較無共感,以及轉型正義關係者也正是目前的主要政黨,連年的選舉讓轉型正義議題持續成為政黨間的矛盾,也讓年輕人對於這些議題感到厭倦。但是,面對轉型正義最大的課題卻是時間,「我們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因為我們正持續在失去這些見證者」。
訪問團團長、轉型正義基金會執行長卡明斯基(Dr. Anna Kaminsky)表示,非常期待與臺灣的對話,尤其是在處理公共空間的文化記憶上,此次訪團不僅關注中正紀念堂,也特別參訪國家人權博物館、民間經營的鄭南榕紀念館,更南下參觀高雄228和平紀念公園、戰爭與和平紀念館等地。
基金會主席梅克(Mr. Markus Meckel)則分享,德國也歷經相當多年的時間才制定出國家層級的不義遺址管理相關辦法,「凝聚共識」仍是最重要的關鍵。至於如何處理最大威權統治象徵的中正紀念堂,梅克也建議或許可透過國際競標的方式,邀請建築師、藝術家提出設計,移除既有銅像,改成類似自由女神的雕像等,或許有機會達成跨黨派的共識。
漢娜鄂蘭全球極權主義研究單位的主任Prof. Thomas Lindenberger則提到,「大眾娛樂媒體」如電影、串流平台、社群媒體扮演轉型正義的重要角色。對此,史哲回應,「主流化」的戲劇、音樂等生活中元素,也是讓大眾、年輕世代認識轉型正義議題的重要媒介,臺灣近年確實有許多轉型正義相關的文化內容,從眾多的內容中我們也發現,「年輕人的口味與我們這個世代不同」,如從遊戲一路開發至電影、電視的「返校」,就讓年輕世代藉此共同關注臺灣轉型正義議題。
文化部表示,臺德雙方於2019年正式簽署「轉型正義共同合作意向書」,開創我國就相關議題與外國政府合作的首例。後續國家人權博物館、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分別與德方合作,陸續在臺、德兩地舉辦「臺德人權教育國際工作坊」、「紀錄/繼路:臺灣民主坎坷行」攝影展等活動。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更特別選在今年8月13日即柏林圍牆建成62週年紀念的日子,以「自由民主浪潮」為題,在德國首次辦理與臺灣及香港民主運動相關影展,播放導演陳芯儀獲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無法離開的人》、導演周美玲《流麻溝十五號》等影片,持續推動臺德間轉型正義的對話。
「轉型正義基金會訪團」由執行長卡明斯基(Dr. Anna Kaminsky)率團、基金會主席梅克(Mr. Markus Meckel)、副主席顏森(Prof. Dr. Ralph Jessen)、聯邦檔案局史塔西檔案館副主席蒂策(Ms. Alexandra Titze)、基金會公共歷史部門主任庫德(Dr. Sabine Kuder)一行共21人出席今日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