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哈佛研究:父母憂鬱或焦慮,孩子也憂心卻不說! 專家教親子如何說出煩惱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2023.10.04 14:00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開學已經過了四週,身為父母的你擔憂著孩子是否適應新學校、新班級還有身心健康,甚至有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嗎?或想過孩子也會擔心你的心理健康嗎?一份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進行的研究指出,三分之一青少年的父母患有憂鬱或焦慮症,且將近40%的青少年至少擔心一位父母親的心理健康。

情感表達解讀不同 引導式問法釐清情緒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在家庭角色分工上,孩子較被動,特別在「情感表達」上,大多是長輩主動關心,青少年通常不太會或不了解如何明確表達內心的不愉快,認為他人應該知道我的情緒,如果他人提問,孩子通常會迂迴或簡短回應,而彼此的解讀意義常不一致。

他建議,讓青少年先了解情緒的分化,包含正負向情緒;家長用引導式問法,像為什麼這麼想、你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等,多讓孩子表達,協助他們釐清情緒。

父母與孩子分享 養成孩子主動訴說習慣

此外,因為孩子們出生於數位AI時代,習慣快速的生活節奏,許多事情因科技變得簡單好操作,雖方便卻失去投入的價值,可以幫助孩子在生活中多塑造自己價值的機會,只要有感受到付出便會產生有價值的感受。

董旭英提醒,父母也要每天找時間和孩子聊聊,分享自己的心情與一天生活,當「父母願意與孩子分享」,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與產生價值感,較容易養成願意主動訴說的習慣。

父母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關 不急於批判、給意見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發現父母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緊密相關的,想協助青少年家長自己需把對心理健康重視與維護的優先次序排在前面。父母對問題的看待或解決方式對孩子而言,就是很好的示範。

而傾聽青少年的意思是聽他敘述,不批判或急於提供意見。葉雅馨提醒,適時同理孩子,讓他知道:「我是支持你的,有任何困難都可以告訴我。」,同時也試著學習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困擾,讓孩子理解即便是父母也會有煩惱,談論這樣的情緒是可行的。

 

【延伸閱讀】

月圓人團圓 專家教你中秋節利用3招促進親子關係

醫師打小孩50耳光惹議! 體罰能喚醒「神經警醒度」?痛覺可助行為改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4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