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0歲的張老太太,時常抱怨感覺疲倦、全身痠痛無力及腸胃不適,最近開始反應變慢、思想遲鈍、常忘東忘西,家人認為張老太太失智了,於是帶到醫院身心科門診就醫,並在診間發起了脾氣。經醫師評估診斷發現,其實老太太不是罹患失智症,而是因為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她的主要問題是憂鬱症。
目前全台60歲以上人口已達445萬人,根據國內的社區老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有5.9%的65歲以上老人有重度憂鬱症,15.3%有輕度憂鬱症,也就是說,約5個老年人就有1位罹患了憂鬱症。
憂鬱症常合併其他慢性病
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老人失智症的發生大多是漸進的,除非是中風引起的失智,否則大多是慢慢的發生。老年憂鬱症的發作,則多有其明顯的時間點,例如過年之後或是發生了什麼事件點之後,且老人常將什麼都做不好掛在嘴上,較可以明顯說出來哪裡不對勁;反觀失智症的老人,多會覺得自己很糟,可能表現不快樂,卻說不太出個所以然來。
再者,失智症患者較沒有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憂鬱症病患則有較高的比例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其中不乏因久病所引起的憂鬱症。
因憂鬱引發的類失智症狀該如何治療呢?首先要處理改善主要病因,也就是憂鬱,有些憂鬱症狀是因為藥物的使用而引發,需先排除,像是某些肺結核藥物、某些高血壓藥、某些止痛劑、肝炎治療使用的干擾素等,均可能有引發憂鬱症的副作用。而一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腎臟病、帕金森氏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貧血等問題,也容易引起憂鬱症。
吃素或環境因素,會讓人憂鬱?
吃素可能引起憂鬱症?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比一般正常人低,而吃全素的人容易缺乏維生素D,尤其現在有很多老人家為了健康都不吃肉、改吃素,他們應多注意維生素D的補充。環境因素也會讓人憂鬱,有些人退休後長期閒賦在家,突然閒下來不知要做什麼,或是與家人感情不好而相處出了問題等,都會引發憂鬱。
袁瑋也觀察發現,這樣的病患以男性居多,不少人退休前只有工作,早出晚歸,與家人小孩互動少,突然退休在家,發現太太與小孩是一國的,自己無法融入,覺得自己像局外人,一時間很難接受及適應;也有些人長期依賴另一半,一旦配偶突然過世,一時間無法自理生活,不知該如何安頓自己,結果引發憂鬱症上身。
每個憂鬱個案都要視狀況,採行不同的治療方法,必要時醫師會開立相關藥物服用,但藥物的使用要很小心,尤其不少憂鬱症病患同時有失眠的困擾,會吃安眠藥等,因此,特別要小心服用後摔倒等意外狀況發生。
除了藥物的使用外,也要鼓勵老人家多走出去,讓自己有能力調適過自己的生活,並改善憂鬱狀況。袁瑋說,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有子女,但孩子不會永遠都在身邊,不能一直都依賴著孩子,老人家也要學習並維持獨立,由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與觀念做起,早日走出憂鬱。
延伸閱讀:
每5個台灣老人就有1個憂鬱症,易與1疾病混淆、也可能是共病
艾成身前曾為憂鬱症所苦、快樂不起來,精神科盤點7招,跟著做擺脫憂鬱情緒
(本文獲常春月刊授權轉載,原文為:研究發現:體內缺乏這種維生素,容易罹患憂鬱症,1表格測一下家中長輩有無憂鬱上身)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