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mRNA疫苗技術獲諾貝爾生醫獎 有助未來癌症疫苗發展

NOW健康/ 2023.10.03 15:49
新聞圖片

【NOW健康 連珮妤/台北報導】今(2023)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獲得殊榮,以表彰他們在mRNA疫苗技術的貢獻。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總結,這次得獎者在15年前不顧艱難所發明的技術,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成為mRNA疫苗快速發展的基礎,及時製造出足夠的疫苗來對抗新冠肺炎,未來更可發展出能預防其他疾病的疫苗,實至名歸。


研究人員發現降低免疫反應1大關鍵 研發mRNA疫苗造福人類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吳漢忠特聘研究員兼主任說明,mRNA疫苗起初遇到的一大困難就是會引發人體嚴重的免疫反應,而這次得獎者獲獎是因為發現可以讓mRNA疫苗克服嚴重的免疫反應的技術。吳漢忠指出在生物細胞DNA轉錄出mRNA,再產生蛋白質的機轉中,組成mRNA的分子之1是鹼基,2位得獎者發現鹼基的其中1種化合物脲核苷(Uridine)被另一種類似的化合物假脲核苷(Pseudouridine)取代後,可以顯著的在修飾後的mRNA注入體內時,降低人體嚴重的免疫反應,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吳漢忠表示,從COVID-19大流行以來,已經有130億劑COVID-19的mRNA疫苗被使用,所有施打的COVID-19疫苗中,超過7成以上屬於mRNA疫苗,在COVID-19疫情期間造福大眾,提供快速且有效的拯救生命策略。吳漢忠補充這個技術的應用不是只有COVID-19疫苗,還可能有助於未來癌症疫苗、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和個人化醫療的應用,以及用mRNA產生蛋白質來治療疾病。


至於mRNA疫苗的技術跟過往疫苗技術究竟差別為何?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轉譯醫學專題中心陶秘華研究員兼執行長表示,傳統疫苗技術包括減毒疫苗、去活化疫苗和蛋白疫苗,mRNA疫苗技術也在學界發展了超過40年,不是新的技術。


mRNA疫苗研發成功 來自背後數名研究人員的貢獻


陶秘華說,BNT與莫德納是2家發展mRNA技術的代表性公司,在COVID-19爆發前,已經完成了mRNA疫苗的臨床前動物實驗,並進行了早期人體臨床試驗,主要方向是流感疫苗與癌症疫苗。陶秘華強調,這次得獎者是在既有的臨床試驗的基礎上,完善並加速了COVID-19的mRNA疫苗的開發,才能在1年之內取得美國EUA的緊急授權。


陶秘華解釋,mRNA疫苗如果不另外修飾,會引發很嚴重的發炎反應,這是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將注射進去的mRNA當作外來入侵的病毒,發炎反應是人體對付外來病毒的保護機制,但也抑制了mRNA疫苗的功能。陶秘華說,這次由RNA專家和免疫學專家共同得到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發明,是發現透過核甘酸修飾的作用,可以欺騙人體免疫系統,使其偵測不到外來的mRNA,讓mRNA疫苗在人體發揮生產蛋白和引發免疫反應的功能。陶秘華另外補充,mRNA疫苗重要的優點是可以快速、便宜、方便的製造。


陶秘華說他今年有參加唐獎獲獎人的演講,此次諾貝爾生醫獎其中1位得主卡里科特別提到1999年與1位來自台灣的研究員一起發表研究,發現mRNA送入細胞可以有效地產生蛋白,在mRNA技術開發過程是項重大發現,所以卡里科特別感謝這位台灣研究員的貢獻。


不只能預防感染症! mRNA疫苗還有望成為癌症治療新利器


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斯婷認為,mRNA疫苗注入人體之後能在細胞產生高量的蛋白質,且生產快速,除了可作為預防感染症的疫苗之外,未來在癌症疫苗的發展將無可限量。陳斯婷說,大家對mRNA疫苗引發的抗體反應較為熟悉,但mRNA疫苗不只是引發抗體反應,還能刺激免疫反應產生毒殺型T細胞,使得mRNA疫苗可用於癌症疫苗的設計,來治療癌症。


目前科學家尚未完全了解mRNA疫苗進入細胞後,刺激免疫反應產生毒殺型T細胞的機制。陳斯婷認為此機制可能與傳統蛋白質疫苗引起免疫細胞呈現抗原的途徑不同,因此未來開發mRNA疫苗在治療癌症上的應用時,科學家應該投入更多的研究以了解mRNA疫苗對其他疾病的應用和機轉,以及了解mRNA疫苗進入身體後引發的免疫反應,未來才能更有效率地去發展有效果的癌症疫苗。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林柏亨說,得獎者的故事很激勵人心,mRNA疫苗研究很困難,大家當時都認為這為這個研究是死胡同,然而卡里科當時面臨職等降級、罹患癌症等困境,仍然繼續走這條研究的路。後來她遇到剛來到賓州大學的魏斯曼,願意從自己的研究經費撥出部分資助卡里科,並和她一起研究如何避免產生發炎反應,2005年發現可以降低mRNA引起發炎反應的技術,也就是利用相似的分子替代mRNA中的脲核苷。


後來的BNT和莫德納,都是用到了卡里科與魏斯曼的發現。若不是COVID-19,我們可能也不會知道這2個公司,很多時候科學研究跟科學經費的投入不會在短期內看到效果。林柏亨比喻,先知是孤獨的,所有的研究都要感謝科學家默默地堅持研究下去。


核稿編輯:陳如頤


更多NOW健康報導
▸關心年輕世代情緒風暴 預防重度憂鬱急性發作阻止悲劇
▸終結男人長壽病「攝護腺肥大」 鈥雷射剝橘法成新利器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