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於人文社會學院舉辦為期兩天的第二屆人文心理新生代研討會【心理學的看見:在世之難】,經過期待已久的籌備和的努力,終於在系主任彭榮邦以及師生的合作下,成功促成這場研討會。開幕致詞中,慈濟大學何縕琪副校長說道:「或許,在慈濟有『難』,但放眼世界,有更多超乎我們想像的『難』,我們要如何在這些困難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值得深思的。」透過將人文心理學帶領大家進入受苦之境,帶來深度的「看見」。
跨校跨領域的風雲會
與會者包含了來自政治大學李維倫教授、台灣大學林耀盛教授、中研院彭仁郁研究員、輔仁大學蔡怡佳教授、輔仁大學李宛霖教授、台北市立大學翁士恆教授、和慈大莫少依教授、彭榮邦教授,個個皆是在學術、實務歷練豐富的「中生代」學者、老師。
講者的陣營則邀請到中生代學者們的嫡傳弟子或工作伙伴,其中包含已踏入臨床或社區的實務工作者莊舒茵、凃佳妤、郝柏瑋、朱世宏、季紅瑋、李家齊、陳以凈,亦不乏碩士畢業生如楊顥、曾麗心,以及本校碩士班學生侯承彣、曾毓晴、李惠勤。「新生代」,意味著傳承,傳承這雙人文心理學之眼,參透人在世間的苦難、困難。本次研討會的報名人數足足比去年多出了一倍,包含線上參與者共250多人報名,許多參與者來自西部,或因曾經參與而深受感動,或因親友大力推薦,打破疆界的限制,千里迢迢造訪花蓮,為的是一睹人文心理學的風景。
講者的講題以華人家庭、政治暴力創傷為兩大主軸,從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到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層層爬梳人生於世可能遇到的困難。講者凃佳妤、莊舒茵、曾毓晴與李惠勤,共同探討了以女性為出發的家庭關係主題,分享了不同年齡的女性對於家庭的圖像以及身分期許,如何回應社會對於女性作為家庭主婦的期待以及對於自我的經驗結構;育有自閉症孩子以及同性戀子女的父母生活經驗等,則讓四個主題貫穿了華人傳統觀念中對於女性一生所帶有的期望與預設,展示了華人社會對於母職的窠臼與印象。講者楊顥與陳以凈讓我們看見政治暴力受難者的家屬所生長的環境以及面對的困境,證實了作為受難者家屬的難處,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在恐懼之下與壓力共處。
以實務案例分享照顧之難
講者郝柏瑋與朱世宏則透過實務案例和大家分享工作者的看見,作為特殊家庭成員時的為難,而講者曾麗心與侯承彣,共同探討親人死亡的哀傷議題,其中講者侯承彣所探索的是老病父母與中年人的照顧關係,反轉親代哺育子代的歷程,而曾麗心則著重在華人主義中夫妻恩情和對正常與不正常哀弔的定義如何影響喪親的配偶走出哀傷。以上主題都或多或少涉及家的完整性與圖像,而服務罕病家庭的講師李家齊更是直接帶領我們看見每個人對於家的預設源來何處,甚至是如何影響我們鞏固家庭的關係。最後,輔導老師季紅瑋,也透過分享在輔導中與原住民青少年的相遇,帶領我們看見一線顛覆文化傳統階層關係的生機以及出路,找到回家的路。
回顧講者的主題中無一不是深深貼合著人活在世間的處境所描繪,來自中研院的彭仁郁老師表示,有許多主題,都相互呼應,也有與會者回饋,此講座的內容讓人無法不全神灌注,總是被當中深深貼合著人活在世間所遭遇的種種經驗與處境中受的苦的描述所深深吸引,沒有超乎內涵的理論與論述,虛有其表的指摘與建構,而這正是人文心理學所欲傳遞給大家的內涵。與會者也於回饋環節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感受與收穫等等,系主任彭榮邦更有感於人文臨床關懷者的工作之傳承與培育不易,於閉幕致詞中一度哽咽,為來自余德慧老師的人文臨床關懷之樹能夠持續生長、開枝散葉而感動。彭榮邦老師表示,除了應該珍惜一期一會的感動與相聚,更期盼創造日後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風景。
今日搭建舞台 明日換我上台
一場成功的風雲會,少不了搭建舞台的人。本次研討會的幕後工作人員,皆由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的同學擔任,在碩士班學長姐的帶領下,以大手牽小手的方式,成就了這次研討會的圓滿。他們在第一張海報發出之前,已經開了一個月的籌備會,在曲終人散之後,還積極清理現場,繼續完成後續的報導。他們的努力,是對慈濟一向強調的人文精神的護持,他們對研討會的積極投入,也將化為未來的強大能力。彭榮邦主任會後表示,現場的工作人員將來也有一天也能夠成為台上的新生代,期待這樣的傳承能夠綿延不斷,淵遠流長。
此次研討會由開幕致辭、講者分享、提問環節以及圓桌論壇構成,所有人都收穫滿滿,帶著值得深深沉緬的思考回家,延續到線上粉絲專頁的熱烈討論及分享,這也透露出人文心理學廣而深的召喚力量。若想得知更多關於本次研討會的討論與記錄,或是最新相關消息。
歡迎追蹤: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cupsy人間心理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ifeworldpsychology
撰文/游舒鈞、呂姿穎、彭榮邦;攝影/蕭亦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