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子詩《賣花聲.哀台灣》 “蘇閣妄談掃帚戰,賴副匍伏美帝前,兒郎枉死水岸間。傷心台海,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1.詩意中國
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社會。中國的知識份子,都喜歡寫詩。中國的“至聖先師”孔子也教導學生說: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意思是說,學詩與寫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昇觀察力,可以發展群己關係與多交朋友,也可以抒發怨氣。
孔子所謂的《詩》,指的是先秦時代的《詩經》。後來,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詩》有了廣義的含義。從《楚辭》,到漢朝的《古體詩》,到唐詩,到宋詞,到元曲,到白話詩,都是我們所通稱的《詩》了。
2.“詠史詩”的“以景入情”
中國有很多的詩,是以“詠史”為内涵。詩的寫法,是“以景入情”。詩人來到某地,觀賞風景,發生聯想,再進而抒發感慨。
欣賞“詠史詩”,要注意詩的標題。詩的標題,通常是詩的内涵重點。
詩人杜甫,到四川奉節的瞿塘峽江邊,看到了傳説中的《八陣圖》石陣古跡,寫下了一首詩,詩名《八陣圖》:
《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圖/取自網路)
杜甫觀賞《八陣圖》,“以景入情”,不禁感嘆,諸葛亮的老臣謀國之心。諸葛亮的一貫戰略思維,是“聯吳拒曹,伺機北伐”。可惜劉備不聽勸告,堅持討伐東吳。結果劉備兵敗夷陵,蜀漢恢復中原的復國夢碎。
這首詩,從觀賞《八陣圖》遺跡,到緬懷諸葛亮的功業,以及對“遺恨失吞吳”的悵惘遺憾。
另一位詩人杜牧,遊覽“赤壁”,寫下了一首名為《赤壁》的詠史詩: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來到赤壁江邊,在沉沙中,洗滌辨識殘留的折戟斷劍。杜牧“以景入情”,不禁慨嘆,周郎若非得到東風之助,江東二喬,將不免受到屈辱,歌舞於曹操的銅雀臺前。
短短二十八字,有景有情,有歷史的跨越,也有命運的播弄,内含寬濶的想象空間。杜牧的《赤壁》詩,是首好詩。
杜牧還有一首詠史詩,名爲《江南春》。知者較少,寫的極爲優美。
《杜牧.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詩的含義是說,杜牧來到江南,見千里鶯啼,花紅葉綠,美景無限。江南的水村山郭,酒帘招風,令人迷戀。南朝的皇帝臣民,念佛修道,江南可見處處廟宇。
但是,南朝君臣百姓文恬武嬉,沉迷在“小確幸”之中,終遭亡國之痛。
南朝有四百八十多寺廟,菩薩與老君,都無助於延續國祚。南朝亡了,寺廟猶存,如今一眼望去,只見“多少樓臺烟雨中”。
(圖/取自網路)
這首詩,表面上是歌詠江南風光,實際上是暗藏亡國之哀。
杜牧的詩,發人省思,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杜牧,是我所喜愛的傑出詠史詩人。
3. 詞曲的格式與主題
到了宋詞元曲,作品的標題,結合了“格式”與“主題”兩個元素。
毛澤東最著名的詞,叫做《沁園春.雪》。《沁園春》代表這首詞的格式,是所謂的詞牌名;《雪》是這首詞,所歌詠的主題。
這首詞,先以雪景切入,再“以景入情”,由景色所產生的聯想,來描述個人的情懷感慨。
詞的前段,是描寫雪景: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 ”
詞的中段,是“以景入情”的轉折,由江山轉向人物: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詞的結尾,是抒發個人胸臆: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這首《沁園春.雪》,寫於1936年2月,時為陝北冬雪天。1945年秋,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會談。當時日本剛投降,蔣介石身爲世界“四强”領袖之一,威望如日中天,全國擁戴,毛澤東落後甚遠。
於是,毛澤東在重慶各大報紙,大肆宣揚這首詞,以其氣勢磅礴,引起轟動;並藉以拉抬,毛澤東在談判中的氣勢。這首詞,在當時,具有“統戰”意義。
據報導,傅斯年在讀到毛澤東這首詞後,深以爲憂。傅斯年認爲,由詩看人,毛澤東太過驕狂,目中無人。一旦毛澤東成爲中國的領袖,必然是爲所欲爲,恐非人民之福。
後來,毛澤東當權獨斷,晚年搞文化大革命,神州大陸,十年浩劫,傅斯年的憂慮,不幸成真。
(圖/取自網路)
4. 元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
元朝詩人張可久,有首詞曲,名爲《賣花聲.懷古》。
《賣花聲》是曲調的名稱;《懷古》是内容的主題。當時,這類詞曲,是有配樂可以入唱的。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如下: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這首元曲,分為對等的兩首,説的都是懷古故事。
第一首說了三個典故。一是秦始皇修築阿房宮;二是石崇建金谷園;三是隋煬帝沿運河南遊江都。這三個典故,説的都是窮奢極欲,導致了敗亡。
第二首也說了三個典故。 一是楚漢相爭,霸王別姬;二是赤壁之戰,曹操大敗;三是班超鎮守西域,空老玉門關外。
張可久為百姓生活着想,覺得戰爭帶來巨大苦難。所以他的總結,是“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下面我接著要談,與台灣有關的南北朝“統一之戰”,以及薛子的詩《哀台灣》了。
5.統一之際井蛙夢碎
南北朝末期,北方的隋,兵强馬壯,志在統一。隋大將賀若弼駐軍揚州,經常敲鑼打鼓,演習換防,次數多了,南朝軍隊,不以爲意。
“北朝軍隊,要打早就打了。以前一直不敢打,現在也不敢打。”南朝很多人,都這樣想。(薛子按:今天很多台灣人想法也如此)
一日,賀若弼軍隊看似換防,突然奇襲過江。同時,隋的西路大軍,在名將韓擒虎率領之下,由安徽采石磯也奇襲過江。
隋軍兩路夾擊,南朝軍一觸即潰。
首戰即是終戰,相持170年的南北朝,二個月不到,就完成統一。
南朝皇帝陳後主,倉皇之間,躲到皇宮院的井底避難,被北軍撈了上來。陳後主的“井蛙避難”之夢,很快就破滅了。
我相信,對岸的軍事將領,對南北朝的統一之戰,都耳熟能詳。
現在共軍的飛機與軍艦,都是常態性繞台。哪天只要一個命令,中國大陸的三路大軍,就會倏然掩至。台灣的軍隊,將蹈南朝覆轍,很快敗而潰散。
我絕不相信,這些挑動戰爭的首惡份子,會在台灣進行死戰,一個都不會!
6. 薛子的詩《哀台灣》
對於台灣前景,我深感悲哀。我寫了一首詩,詩名《哀台灣》;調寄《賣花聲》。
現將張可久詩與薛子詩,並列於下:
張可久詩《賣花聲.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薛子詩《賣花聲.哀台灣》
“蘇閣妄談掃帚戰,賴副匍伏美帝前,兒郎枉死水岸間。傷心台海,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台灣非常可悲。一個姓蘇的閣揆,把國家大事當兒戲,不知輕重,胡説八道,竟然要民衆,拿著掃帚去作戰。這豈不是要民衆去送死?這個姓蘇的,十分可惡。此之謂《蘇閣妄談掃帚戰》。
(圖/取自網路)
一個姓賴的副手,匍伏於美帝跟前,數典忘祖,醜態畢露。好比一個服侍於異族豪門的僕奴,屈膝於主人的門院中求見,門院内的主子們,一個都不見他。他還要矢志效忠主人,情願把台灣全民,送去給主子當炮灰。他告誡民衆,千萬不可質疑主子的用心。此人可鄙可悲,此之謂《賴副匍伏美帝前》。
(圖/取自網路)
美帝要台灣佈雷,要台灣進行巷戰,要炸毀台積電,台灣民進黨政府,無不唯唯諾諾,遵旨叩拜謝恩。就事論事,台灣的政治地位,其實就是美國的“次級屬地”,比波多黎各還不如。
波多黎各畢竟是堂堂正正地美國屬地,美國也不至於,要把波多黎各人民送去當炮灰。
台灣政府口口聲聲的台灣“主權”,在美國主子面前,什麽都不是。台灣所謂的總統候選人,個個都必須,先要到美國,接受面試,做出交心,台灣有什麽“主權”可言?
台灣如此自甘下賤,任由美國驅使,可憐台灣青年,終將被帶向《兒郎枉死水岸間》的悲慘命運。
做爲結論,薛子詩的前段,描述了台灣的可悲狀態:
《蘇閣妄談掃帚戰,賴副匍伏美帝前,兒郎枉死水岸間》,
詩的後段,是薛子的由衷感慨:
《傷心台海,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