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過去有肺部腫瘤的病史,正規西醫治療外,在中醫門診用針灸調養多年,基本上追蹤都沒有復發。不過今年夏天染疫後,咳嗽便一直斷斷續續。入秋之後,開始感覺頭暈目眩站不穩,西醫檢查耳朵沒有問題,量血壓也沒有異常,幾番發作折騰的她心生恐懼,夜裡也變得難睡,十分擔心該不會是腫瘤有所轉移。
其實今年北部眩暈發作的患者非常多,而多數的患者,都表現成尺脈不足,氣血聚積在頭面上,並且濕氣很重的樣子。有可能和今年的氣候有關。中醫對於節氣的認識,春天,萬物復甦生長,人身體的氣會在肝氣的輔助下也應該升發; 夏天是炎熱的季節,熱騰騰的陽氣在心的輔助下開心的運作; 秋天,植物開始落葉,人體的氣在肺棄的輔助下慢慢收起下降; 到了冬天,萬物都躲藏起來了,人的精氣也應該收藏起來,會到腎準備醞釀來年的精氣神。人的身體隨著季節變化週而復始,才能自強不息。而今年的冬天來得很晚,到十一月都還有三十多度的高溫,冷一下,熱一下,人的精氣根本收不起來,前面說到的尺脈不足,就是氣沒有歸到腎進行收藏休養的表現。東北季風和秋颱還帶來了多次的強降雨,北部的從基隆南港汐止新店等等盆地旁的山區,民眾的家裡都潮濕極了。這時候降不下來的氣夾帶著濕氣在人體偏上的頭面部下不來,就像山上佈滿了雲擾亂了山上的天氣,在人體便發展成眩暈。
前面提到的張女士,因為有過腫瘤的病史,身體本來對於氣與水的調節能力就比較差,加上曾染疫過新冠肺炎這種夾帶濕和瘀的邪氣,可能相對影響了前往頭部的經絡,這樣的氣候狀態下反應便更加明顯了。不過張女士對針灸的反應也好,針刺了腎經的太溪,照海等穴之後,他的脈診就趨於平和,原本布滿在頭面的氣慢慢下降到腎區,在放鬆肩頸和耳朵附近的經絡之後,患者眩暈的症狀就改善了。
眩暈,是指眼花,眼前發黑合併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的症狀。在西醫可能是內耳平衡或小腦的平衡出現問題,因此耳鼻喉科和神經科的問題需要先被排除釐清。而在中醫常見的原因則可能是火氣,痰濕影響清竅,或者腎氣和心氣無法榮養頭面所致,詳細的病因需要中醫師把脈問診來調理,有火氣的人需要清火氣,有痰濕的人需要化痰祛濕,氣血不足的人需要用不同程度的藥物補氣血,甚至需要調補腎氣。針傷科的醫師可能還需要觸診頸部,耳朵以至頭面的經絡結構,一一暢通來調整頭面的氣血。
不過在今年冬天這樣的氣候下,"養腎氣","藏精氣"可能是重要的養生之道,民眾可以選擇泡腳,穿襪保暖的方式來溫暖腎經,讓氣血往足底的腎經進行收藏。另外戴帽子,圍圍巾,寢室除溼,讓肩頸等供應小腦平衡區和耳朵的膽經和膀胱經不要被寒濕氣侵襲,也能確保頭面的氣血供應,減少眩暈的發生。
撰文/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師 徐培珊主任;圖片/TC news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