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華人教會,上一代總想控制著孩子的想法,期待孩子多少浸淫在故鄉傳統文化價值中。但對孩子來說,故鄉的意義是什麼?「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華裔移民第二代未必懂得大人們靈魂深處的生命沉思,年輕人選擇教會「沉默大出走」,對第一代華人基督徒來說,是心中的巨大創痛。(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 凡
加拿大的華人教會的發展,從百餘年前在白人社會中飽受種族歧視,到近二十年的年有增長,這本是可喜之事。但人的善鬥本性在教會中嶄露無遺,內鬨與分裂,成為華人教會的標誌與特色,導致第二代紛紛離開教會,甚至離開父母親的基督信仰。儘管新移民不斷湧入加拿大,教會無須擔心無人叩門,但教會移民第二代的「沉默大出走」(silent exodus)已 成一種循環。談起華人教會,難免令人感慨。
華人移民血淚史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華人稱為「卑詩省」或「BC省」)在一八五八年出現過一陣瘋狂淘金熱,吸引了中國廣東省與美國舊金山眾多華人一窩蜂湧至。熱潮過去,這批華人大多留在卑詩省的最大城市溫哥華,台山話成為當時流行的華語。
一八八○年代,加拿大興建太平洋鐵路,從廣東和加州聘僱一萬二千名華工,從事最危險地段的鐵路工程。穿越洛磯山脈數百公里的工程難度極高,白人勞工不願冒險,華工為了掙錢,無懼生死,五千人進入山中,僅約一千五百人活著出來。 這種犧牲,並未得到加拿大社會的敬重與感謝,在本地人眼中,英語彆腳的華人是文化素質低劣的次等種族。
一八八五年太平洋鐵路建造完工後,加拿大政府對華裔工人棄如敝屣,但大部分華工不願離去,於是政府對華人實施人頭稅,每人五十加幣。一九○○年增加到每人一百元,一九○四年再暴增到五百元,此舉仍然擋不住華人進入加拿大。一九二三年政府頒布「華人移民法」,規定除特別個案外,華人不准進入加拿大。許多華人在加拿大西岸飽受仇視欺凌,轉向加東發展,進入安大略省的多倫多,也有向更遠的,到幾千公里之外、少有人煙的東部幾個省謀生。
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排華法令違反聯合國憲章,加拿大才在一九四七年取消排華法令,但限定具有加拿大國籍者的配偶和子女才有資格申請移居加拿大,那是加拿大對華人的人道底線。彼時華人教會成為帶領新移民融入當地文化與生活的重要平台。基本上,當地教會對華人教會相當友善,他們以極低的租金,讓華人移工在主日空檔時間聚會敬拜,這個善意的傳統迄今還在,並及於其他國家的移民。
一九六七年,加拿大改變移民政策,不再將出生地列入移民考慮。香港、台灣與東南亞的華人移民遂有了機會,開始在加拿大的新天新地上築夢,教養下一代。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一九九○年代開始,「香港回歸祖國九七大限」 的陰影,引發大量港人移民海外。從一九九一年到九六年,每年大約有兩萬港民移往加拿大,占香港向外移民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大部分香港移民都落腳溫哥華,聚居於列治文(Richmond),以粵語為主的華人教會在列治文逐年增加。
一九九六年,受到台海緊張局勢影響,台灣也出現一波移民潮,數萬名台灣移民湧向溫哥華與多倫多,以溫哥華為大宗,所謂「國語教會」也看到拓展契機。
初期溫哥華華人教會裡的華人主要來自東南亞各地,九六年後的十年之間,台灣移民忽焉湧至,人數之多僅次香港移民。由於來自世界各地,在文化、習俗、價值觀、意識型態上各不相同,某些語言習慣與觀念上的差異,往往在華人群體間產生摩擦,有時導致水火不容,這種情況甚至發生在牧師之間。台人文化水準相對較高,教會看來似乎可以緩解這種「兄弟勃谿」現象,實則不然。
二○○○年開始,來自中國的移民,以平均每年三萬人之眾,大量進入加拿大。由於家鄉長期的無神論教育,基督教信仰對許多中國移民而言, 既陌生又新奇。教會提供移民各種生活資訊與人際網路拓展的協助,十幾年後,隨著在北美神學院畢業、中國新一代牧者的出現,講「普通話」的華人教會也開始興旺。
二○二一年二月八日,加拿大針對香港《國安法》的頒布,實施「港人避風港計畫」,又稱「加拿大救生艇計畫」,時限到二○二六年二月七日止,讓香港青年更容易獲得工作簽證與永久居留權,新一波香港移民潮正在成形。另外,九七後回流香港,還居住在香港的加拿大公民估計應有三十萬人,如果香港情勢繼續變化,這些人可能大批「回回流」。 疫情過後的多倫多與溫哥華,粵語教會的人數正快速增長,又是一股新興的華人教會現象。
(圖/取自網路)
根據加拿大二○二一年的人口普查統計,勾選香港出生的移民人數有二十一萬三千多人,勾選台灣的有六萬五千三百六十五人。這些數字雖非絕對精確,但在統計學上有一定意義。以往的人口普查,香港出生與台灣出生並未列入選項,只有華人(Chinese)一項可以選擇。最新的人口普查改變了這種問卷選項,顯示加拿大的華人族裔在身分認同上的政治分裂日益嚴重,政府也「順應輿情」,將香港人與台灣人從人口普查問卷的華人選項中分離出來。
基於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意識型態的差異,各族群會選擇適合身分認同的教會,以避免因政治因素,發生不必要的誤解與爭執。除少數例外,牧者講道也會儘量避開敏感的政治話題,所以,華人教會間沒有產生明顯的族裔差異與身分認同危機,流血衝突在加拿大教會不曾發生。與槍枝氾濫的美國相比,加拿大社會相對安定與安全,像二○二二年五月美國南加州爾灣長老教會因族裔仇恨針對台灣基督徒移民的槍擊案,幾乎不會在加拿大發生。
然而,教會內相同背景移民之間的善鬥、內鬨與分裂,卻造成移民下一代從自己父母親的教會中大量出走。有些孩子離家進大學後,不但離開教會,甚至離開父母親的信仰。流行於北美華人教會的「沉默大出走」一詞,述說的便是華人教會下一代遠離教會的故事。
年輕人「沉默大出走」
年輕人從教會大出走,是北美教會近三十年來因時代變遷所面臨的共同趨勢,而亞裔教會最為明顯。
一九九○年代以後進入加拿大的第一代移民,他們的身分大約都是投資移民或技術移民。華人第一代移民大多存羈旅寄居心態,移民主要是為下一 代的教育與更多工作機會。受到語言能力與文化認知的限制,第一代移民在加拿大基本上無法充分融入當地社會與文化,少有人能覓得很好的工作機會。孤獨、寂寞、生活乏味、胡思亂想,成為移民生命共相,因此走入教會找尋心靈寄託與溫暖,是理之必然。
一九九六年後,台灣移民大批湧至溫哥華,幾家「國語教會」陸續出現,會友雖不多,人數卻也年年增長,大約在五、六十人到百人之間。牧師也大多來自台灣,年齡大多四十幾、五十歲左右。台灣移民的「國語教會」在那段時期看來,一片欣欣向榮。一般而言,技術移民的文化水準較齊一,投資移民則財力較雄厚,加上語言內涵相近,生長背景與教育程度相去也不遠。所以小教會裡的各家庭總是結為好友,往來熱絡,教會一團和氣。問題往往出現在人數增長之後。
(圖/取自網路)
二十年前,某個台灣移民的教會,在會友人數到達六、七十餘人之後,計畫走向制度化,循例要成立執事會,某種不安的氛圍於焉出現,首先發生在牧師與幾個他所信任、倚靠的教友身上。執事會有權力建立異象,決定教會走向,甚至可以換掉牧師,所以掌控執事會非常重要。對曾經在故鄉職場中擔任過相當職位、見過世面的會友來說,執事是個事奉上帝、為教會服務的神聖職位,絕非什麼了不起的高官貴職,資淺一點的基督徒更不會去思尋執事權利有何利益可圖。但移民生活實在太單調平淡了,對某些在原鄉社會不曾有過特別成就的資深基督徒來說,擔任教會執事代表榮耀,是「somebody」的象徵,能在教會行使某些權力,也是一種成就感,爭鬥於焉產生。
執事選舉作弊的小動作公然行之,手段拙劣得不可思議 —— 除作票外,還包括電話恐嚇等行徑。幾次選舉,總是某幾個人當選執事,教會任由擺布,於是,分裂開始,稍有文化程度的會友不願同流,早就出走。教會會友間彼此的不信任加深,牧師為求保位,積極參與毫無原則的鬥爭。
教會中參加英語聚會的年輕孩子看到教會亂象,心裡十分清楚,「大人」世界裡的詭詐、排擠、仇恨、無情,與他們在教會中學到的基督之愛、學校裡學到的民主自由制度迥然不同,於是開始鄙視教會領導層,最終意氣行事,集體出走。家長也連帶離開,短短幾年,好不容易建造起來、以台灣移民為主體的標竿型教會,就這樣散了。接著走進教會的,是新一代的中國移民;中國移民在教會的內鬥,是另一類型的故事。
某所台灣與大陸會友參半的教會,因為鬥爭激烈,租借給他們聚會的當地教會實在看不下去,在租約到期後,不再續約,將整個教會逐出。
(圖/取自網路)
對上一代失望
二十年過去,台灣教會第二代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他們大致都有良好的工作表現與收入,讓父母心安、驕傲。但他們離開華人教會,選在其他講英文的多元民族教會聚會,有些則完全脫離教會,甚至脫離信仰。
執事選舉永遠是華人教會分裂的源頭,執事權力究竟有何迷人?實在令人不解。日升日落,潮來潮往,華人新移民持續進入教會,永遠有第一代的移民成為基督徒。這些年來教會從不缺新教友,但鬥爭的故事不斷輪番上演。
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加拿大華人教會,許多美國華人教會亦然。上一代總想控制著孩子的想法,期待孩子多少浸淫在故鄉傳統文化價值中。但對孩子來說,故鄉的意義是什麼?在長年西方教育下,他們的思想觀念早已不同於過往。對上一代人在教會中的表現失望,使年輕人離開父母所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遺緒的教會,這個因素至少占了「沉默大出走」現象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他因素如:加拿大世俗化主流社會的信仰人口日少,影響年輕世代對生命觀、世界觀的建立;學校的科學教育對聖經經文的挑戰,以及同性戀、婚前性行為、墮胎的議題,在在使西方文化與知識程度不足的華人教會窮於應對。然而,再怎麼想方設法努力跟進當地文化與價值觀,也比不過教會一再分裂,對下一代造成的傷害。
一位移民溫哥華,換過多家教會牧會的台灣牧師好友告訴我,他的教會有幾位大陸新移民,他們的背景非常特殊,有成功的企業家,也有退休的中共高幹。他們安靜地在教會中聚會,穿著樸素,舉止低調。過去的人生太辛苦了,他們身心俱疲,所以移民溫哥華後,他們選擇到這家小教會裡,尋求內心的安寧,從此再沒有過往奮鬥生涯裡的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人生多麼美好。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華裔移民第二代未必懂這些大人靈魂深處的生命沉思,他們所見的卻是基督的愛在聖經與教會中的巨大落差。年輕人的「沉默大出走」對第一代華人基督徒來說,是心中的巨大創痛。然而,該從何處檢討起呢?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以及駐溫哥華特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