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印度若改名「巴拉特」 印度洋就可「解套」了?

獨家報導/獨家報導 2023.09.07 15:41
印度國家民族主義興起,以梵語「承載」代替英國殖民地的蔑稱也是情理之中。圖/取自微博

記者陸懷恩/台北報導

南亞最大國家印度,近日似鐵了心要改名——從「印度」(Inida)改成「巴拉特」(又譯「婆羅多」)。在印度總統向即將參加G20峰會的各國領導人發出晚宴邀請函中,印度總統莫爾穆稱呼是「巴拉特總統」。印度政府可能在9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正式提出將印度英文名稱India改Bharat的提議,並在會議上進行審議。

印度為什麼要改國名?據印媒報導,「Bharat」是梵語詞匯,意思是「承載/攜帶」,引申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歷史上印度被稱「巴拉特」,意思正是「尋找光明/知識者」。

印度人不喜歡「印度」,據說是因這詞不是他們本來的自稱,而是英國殖民者對當地人蔑稱。《澎湃新聞》發表華中科大研究員王鵬文章稱,這種解釋大體說得通,但要理解個中緣由,還要考慮當前印度政治現實、國際博弈態勢與人類歷史的進程。

印度更改國名已說了多年,但這次似是玩真的,印度總統莫爾穆發出G20峰會邀請函首次用「巴拉特總統」敬邀字眼。圖/引自微博
印度更改國名已說了多年,但這次似是玩真的,印度總統莫爾穆發出G20峰會邀請函首次用「巴拉特總統」敬邀字眼。圖/引自微博

首先,改名聲浪高漲,本身就是印度國家民族主義和印度教民族主義全面崛起的標誌。改名無論是對國家或城市(如韓國首都首爾,曾叫漢城)而言,都是一件費時費力費資源的大事,對任何國家而言,都是非必要不改名。

如今印度卻摩拳擦掌要改名,說明民意上的問題——印度人的民族主義發展到一個新高度。這「高度」已高到即便要支付巨額政治成本,動用政府資源,包括印度總理莫迪在內的印度政客們,都不得不努力迎合這種社會層面的集體思潮,否則就會被選民拋棄。如果考慮印度近年GDP趕法超英以及最近月球和太陽探測器相繼上天等事實,這其中因果邏輯就不難理解,此其一。

其二,印度人長期有一流行說法,「印度洋是印度人的洋」(Indian Ocean is Indians’ ocean),或說,印度想把印度洋變成自己『內湖』、獨霸的勢力範圍。但事實上,這種說法既無歷史依據,也沒有國際法支撐,印度也拿不出足夠實力把偌大一個印度洋變成自己私家池塘。

印度國家民族主義興起,以梵語「承載」代替英國殖民地的蔑稱也是情理之中。圖/取自微博
印度國家民族主義興起,以梵語「承載」代替英國殖民地的蔑稱也是情理之中。圖/取自微博

印度作為政治學意義的主權獨立國家,是當年英帝國殖民的遺產。印度政客、選民當然不會承認這點,但他們在接收,有時甚至明搶大英帝國戰略遺產時,卻絲毫沒什麼「民族自豪感」;包括「印度洋」也是如此。如不是英國人恰巧佔領印度,將其殖民、統治、改造捏合成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印度不會存在。

但現在,事情正在起變化。印度有決定自己國名的自由和權力,但他們不能在21世紀再隨隨便便去更改海洋的名字。一旦印度把自己國名更改了,接下來是不可以再把「印度洋」改為「巴拉特洋」(Bharat Ocean)的,如今印度若改名,反而是給印度洋「解套」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