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20年阿茲海默症終有新藥
家屬面對失智症會感到害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階段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病程進展,或是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相隔長達二十年之下,終於有新藥 Lecanemab 在 7 月初獲得美國 FDA 批准,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坦言:「往後五年將有更多新藥物可以選擇。」只是家屬在陪伴患者用藥與否也有許多眉角要注意。
面對長輩不用藥!利用誘因助服藥
藥物治療目的希望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但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坦言:「既然認知功能出現問題,不少病友都會忘記吃藥,甚至會信誓旦旦告訴你『我吃過藥了!』」
這時候就得仰賴家人們協助,照顧者需要在旁邊提醒,什麼時候該吃什麼藥,少部分失智長輩會主動乖乖吃藥、也有一部分是抗拒用藥,湯麗玉鼓勵:「對不愛吃藥的長輩需要一點方法,例如吃了藥可以出去散步、吃了藥以後可以提供一些長輩喜歡的誘因,再來與醫師討論一天不要這麼多次的用藥。」
用藥困難與醫師討論減少藥物顆數
長輩年齡大除了失智症用藥,本身還有共病,若是一個人有 3-4 種共病,每一種病就 1-2 種藥,加起來一天吃 7-8 種藥不為過,徐文俊強調服藥有兩大原則:
- 減少藥物顆數:可與使用長效藥物,一天原本吃三次,現在改吃一次讓顆數越少越好。
- 複方藥物:把兩種藥物合成在一起,避免出現有些藥一天吃四次、有些一天吃一次。
另外,用藥還有常見「症狀治療用藥」,有些藥物屬於單純出現症狀才會吃,舉例患者常有頭痛的困擾,有些醫師擔憂不適,直接開藥一天四次、一次就開 28 天還連續處方,但徐文俊提醒:「這時候做家屬要觀察、病人要自己也要主動跟醫師討論,這個藥為什麼要吃?什麼時候該吃? 吃了藥物還是會頭痛那還要不要吃?下次是不是不要吃?」
其實用藥的策略不單單是照顧者的工作,藥物使用策略與藥物醫療知識,需要跟醫師有很好溝通,若是服用藥物出現困境時,是可以與醫師做良好的溝通,另外千萬別成為一個開藥的病人,要求「醫師你開OO藥給我吃。」
相隔二十年!新藥 Lecanemab 減緩 27%認知功能下降速度
其實在治療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 NMDA 受體拮抗劑,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其他常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
醫療進展之下,外界也相當期待新藥物的上市,上一次有新失智症藥物出現已經是 2003 年,相隔二十年下新藥 Lecanemab 今年七月正式全面性通過,從一項為期 18 個月的臨床試驗顯示,可將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減緩 27 %。
對於新藥的出現,徐文俊也抱持著樂觀的看法,他表示:「研究中觀察,若使用藥物以後跟沒有用藥安慰劑相比,兩者病程約有五個月的差別,此外使用藥物後可觀察到明顯把類澱粉移除,從正子攝影的結果後結果決定讓藥物通過。」
舊藥新用、非藥物治療須與醫師討論
目前 Lecanemab 藥物並沒有在台灣做臨床試驗,預計最快台灣通常要等美國跟歐盟 FDA 都通過,徐文俊預估最快 2025 年經由快速審查後有機會開始讓患者使用,將主要針對在輕度認知障礙、輕度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的病人。
除了新藥之外過往也有些藥物被認為有機會新用,像是中山醫學大學曾發表抗生素頭孢曲松可以防止神經退化、改善認知功能;或是美國研究團隊也曾發現威而鋼可以增加腦部神經圖細胞生長,面對這些舊藥的使用狀況,徐文俊認為:「有些仍停留在動物研究或是小型研究,需要能使用到人體還需要更多標準研究,此外也要考量副作用,像是維生素 B12、椰子油這類就是最終認定並未有明顯幫助。」
失智症用藥是非常複雜,需要家屬與醫師共同討論,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認知訓練、懷舊療法、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行為症狀。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影、賴欣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