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台經社孫智麗 暢談台灣農產品海外行銷策略

台灣產經新聞網/台經社Bioeconomy 2023.09.01 00:00
新聞圖片

台經社孫智麗社長於今(2023)91日受邀出席台灣智慧農業週「台灣農業的國際經營論壇」,於會中與產業專家共同探討台灣農產品的海外行銷策略,特別是農業乃受氣候變遷直接影響的產業,再加上俄烏戰爭與美中貿易政治牽動全球糧食市場版圖,以及後疫情時代對韌性供應鏈的需求等因素,台灣農產品如何在這些關鍵點上掌握資訊,運用行銷工具拓展海外市場,孫智麗社長提出觀察與策略建議。

根據農業部的農業統計資料,去(2022)年台灣農產品總出口值為 52.27 億美元,出口前三大國家依序為美國(17.5%)、日本(16.4%)、中國(12.9%),出口值以魚類及其製品最高、其次為穀類及其製品、花卉及其種苗等,魚類及其製品出口最多到日本、穀類及其製品與花卉及其種苗出口最多到美國。中國陸續暫停台灣多項農漁產品的進口,包含鳳梨、釋迦、蓮霧、石斑魚、柑橘類果品、白帶魚及竹筴魚等,2022年有超過5成的台灣酒類銷往中國。寵萌經濟興起,台灣有超過7成的貓狗食品銷往香港。

孫智麗社長提出三大策略建議,包含因應氣候變遷、開拓新興市場、發展多元通路。今年北半球各地熱浪不斷,乾旱與高溫事件頻傳衝擊農作物生產,在稻米部分,義大利連兩年遭逢乾旱、泰國降雨減少、美國加州種稻區也逢旱,大幅影響這些主要產米地區的產量;受國際市場喜愛的芒果,出口國如印度的北方邦今年因氣候因素產量下降約30%,影響外銷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和杜拜等國家,其他出口國如巴基斯坦2022年也因熱浪導致芒果產量減少50%,影響出口與農民生計;另一受青睞的水果-鳳梨,產地印度阿薩姆邦巴拉克谷因降雨不足,產量下降,今年無法出口到杜拜;此外,義大利東北海岸生態失衡遭藍蟹大量繁殖,衝擊當地蛤蜊等貝類養殖。孫社長舉這些案例說明因為氣候變遷與生態劣化衝擊,農產品的供應來源可能因此轉換,或許是台灣農產品的另一個出口契機,業者應關注氣候與生態問題、掌握市場供需資訊。

而在開拓新興市場方面,Covid-19 疫情衝擊、俄烏戰爭與美中貿易政治等因素,影響全球農產供應鏈,從全球化回歸重視區域生產,為維持穩定供貨,業者亦將優先選擇運輸距離近、可及時調整供貨的供應端。孫智麗建議多爭取展會曝光,尤其因疫情而蓬勃發展的虛擬展會,在兼顧成本考量下或可讓業者前進不同新市場收集商情。部分虛擬展會不僅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不間斷開放線上參展、觀展、視訊媒合商談,也導入ARVR科技強化參展產品吸睛度與買家體驗農場的實境度。

最後在發展多元通路上,則建議強化跨境電商通路的鋪設。透過B2BB2CC2BB2B2CO2O多元模式來交互運用,更甚以區塊鏈建立透明的農產供應鏈與通路交易。除了生鮮超市的網路賣場,全球有各式以農產品或技術為主的電商平台,例如由葡萄牙企業與歐盟共同合作的 Agrimarket Place是農產品公平貿易平台,為世界農民與買家提供穀物、堅果、咖啡、油品等交易;馬來西亞的CityFarm提供城市農藝與園藝資材給消費者選購; Agro InfoMart是印度平台,擁有多達 25,000 個農產品、供應商和製造商;南非的Nile是農產品 B2B 交易平台,平台匯集整個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地區的供應商,以透明價格為買家提供優質新鮮農產品;阿聯酋的Al Dahara為大型農企業集團,平台專注於主要糧食種植、動物飼料、製造和營運以及綜合供應鏈管理。

台灣農產品項精緻而多元,隨著生產、集貨包裝、冷鏈儲運等技術的提升,後端的通路銷售成為重要推手。孫智麗社長建議因應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農產供應鏈與消費習慣的調整,即時掌握市場資訊、爭取展會曝光、強化跨境電商通路、運用行銷新科技做出台灣農產品牌差異化,期待台灣農產品擴大出口規模,走向國際。

更多資訊請參閱台經社永續發展政策研究中心: https://www.bioeconomy.tw/esg/

#台經社  #孫智麗  #農產品 #國際行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