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自由撰寫人)
今年的臺滬雙城論壇,規劃在減碳永續、會展產業及羽球運動等三項領域,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MOU)。並針對「低碳永續」、「智慧醫療」、「數位經濟」等三項議程共同參與討論,以呼應「技術開源、共益城市」及「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的兩大主題。但提醒各位讀者,MOU僅為一種君子協定方式的行政協議,在雙方彼此同意並簽屬後,就產生法律效力,但一方假若不履行當中的條款,另一方亦無可奈何,這是因為MOU通常不會訂下罰則的緣故。
近日,臺灣臺北的蔣萬安市長赴大陸上海,參加自疫情後重歸實體會議的雙城論壇,同時也是自民國99年以來舉辦的第14次,得以讓臺北和上海兩座城市的官員,藉由論壇的方式,增加彼此對話與交流的機會。貴為兩岸城市交流的重要平台,涵蓋文化、教育、體育、民生、經濟、科技等多項領域,對兩岸發展有何優劣之處呢?
機會優勢:
一、 增進兩岸人民的瞭解與情感,並緩和兩岸政治上的緊張及對立。臺滬雙方的市長與代表團成員,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不僅增進彼此的信任,同時也向兩岸及國際社會,傳遞和平共處、維護臺海區域穩定的正面訊息。
二、 促進兩岸城市治理的學習與借鑒,提升城市之間的發展水平及品質。透過長年簽署多項領域的合作備忘錄,分享各自的經驗以及做法,特別是在遭遇新冠疫情後,更需參考雙方的防疫經驗作為,恢復人民對於生活的質感,帶來更多的福祉利益。
威脅劣勢:
一、 遭質疑為統戰行為或政治操作的工具,並引起臺灣絕大多數民眾的反感。利用論壇交流的機會,來宣揚其政治主張與價值觀,藉此拉攏支持者。況且,論壇無法解決兩岸間的根本問題與矛盾,也無法改變大陸政府對臺灣的打壓,並降低敵意,且可能增加對臺灣的主權和臺海安全帶來的威脅性,所以舉辦只是浪費彼此的時間與資源而已。
二、 忽視兩岸間其他城市的交流需求,造成不均衡的發展機會。由於雙城論壇只涉及臺北和上海,其他城市可能會有被邊緣化的認知,尤其是大陸其他城市,多少會認為上海獨佔與臺北的交流資源,而忽略其需求和期待,加深彼此的誤解。
總之,雙城論壇在兩岸政治的緊張氛圍、臺海軍事壓力加劇下,仍堅持進行交流對話,展現出臺北與上海合作的決心與企圖,對於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以及維護臺海區域的安全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雖然,本次雙方對於「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等核心問題,並未更深入討論,但筆者認為,這並不影響雙城論壇的意義與價值,反而顯示兩岸城市交流的必要。同時,兩岸人民應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支持雙城論壇的舉辦。或許,這無法解決兩岸真正的問題,但作為兩岸關係的橋梁之一,讓兩岸民眾能夠增進瞭解和信任,降低緊張感、減少對立面。
(照片翻攝蔣萬安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