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筆李彥謀/特稿)在郭台銘未宣布參選總統前,賴清德、侯友宜與柯文哲,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這在總統大選史上是破天荒;但這個空前的「台灣化」里程碑,要落空了,被郭台銘打破,除非,在野整合成功,郭台銘願意去等待立法院長。
台灣「統獨之爭」,與「族群」有極大的關係,從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人,即至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不論他們娶台灣女性為妻,或嫁給台灣男性作夫,多數即使不認為應該被統,但反獨卻是義無反顧。
對於總統大選的意義,多數外省族群認為,如果沒有「外省人」參選,台灣就是實質獨立,因為這形同台灣道地本土化;雖然,台灣人與外省人說的是相同語言,然而,思想上其實是截然不同的。
「族群」在台灣一度是頗為敏感與禁忌的詞彙,族群衝突正式浮上檯面,是1994年台北市長選戰,當時的族群對立與衝突,相較今日有天壤之別,不過,這只是少數族群為了生存,選擇低調;至於占多數的台灣人,則以較「無所謂」的心態,來看待外省族群。
外省族群知道,若在台灣選舉時扛出「省籍意識」大旗,必輸無疑,但是,卻不能沒有外省人在總統大選缺席,所以,當1996年國民黨提名李登輝,就有外省的郝柏村跟陳履安「脫黨」參選。
2000年有「半山」的連戰、外省的宋楚瑜,2004年是連宋配,2008、2012都是外省的馬英九,2016是「半山」的朱立倫。2020年,為了不讓本省人吳敦義、王金平有參選機會,國民黨內的外省族群,力拱韓國瑜出馬;2024,環視黨內第一諸侯,無人能敵侯友宜,只好默認,但內心卻很有莫名的滋味。
郭台銘的出現,是外省族群的救命浮木,那不是中華民國是否存亡的浮木,而是不甘台灣人出頭天的浮木;藍營本來就不是沒有輸過,最壞不過是賴清德繼續執政;然而潛在的「族群意識」還有一些火苗,催逼著不能讓侯友宜成為國民黨的中興之主。
換言之,國民黨的外省人,將有大批轉而挺郭台銘,如同不想看到台灣人李登輝,而去投給郝柏村;更甚者,他們認定侯友宜贏不了,索性支持郭董,那一票,是投給「外省人」郭台銘、是與中國有臍帶關係的郭台銘,他是不是國民黨不重要,而是不能讓台灣全部成為台灣人的天下。
郭台銘很難贏得2024,但他會有一群只看血緣的死忠支持者,為他搖旗吶喊,他們充滿對台灣人出頭天的憤恨,對台灣主權獨立的厭惡,對民進黨執政的鄙視,卻對中國有無以復加的孺慕情懷。他們分布在台灣各角落,幾十年來除了反對台灣,別無他途,讓人不寒而慄。
【更多引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