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尋“蜜”長白山/趙喜語

台灣好報/ 2023.08.19 10:27

趙喜語

神奇、神聖、神秘的長白山,不僅風光旖旎、氣象萬千,而且物產豐饒,有著 “人類自然寶庫”的美名。聞名遐邇的長白山椴樹香蜜是長白山稀缺的“珍藏”,也是大自然饋贈予人類的珍饈。“一杯東山白蜜,勝似宮廷茗茶”這句話是乾隆皇帝品嘗長白山椴樹蜜之後發出的由衷感歎,長白山的椴樹蜜也因此聞名於世。

日前,應老友亦號稱“老山人 ”的小有名氣的養蜂專家老丁之約來到長白山,開始了一次甜蜜的長白山尋“蜜”之旅。

老丁告訴我,養蜂是追逐花期的過程,是一份 “甜蜜 ”的事業。花的味道決定蜂蜜的味道。地域不同,花的種類不同,蜂蜜的味道也完全不同,這正是蜂蜜的神奇之處。宋代大詞人蘇轍有這樣的詞句 “井底屠酥浸舊方,床頭冬釀壓瓊漿”,不難看出,自古以來人們對蜂蜜情有獨鐘,喝酒的時候喜歡加上一點蜂蜜,感覺那滋味超過了神仙的美酒,可見對蜂蜜的評價之高,無與倫比。

老丁介紹說,有多少種蜜源植物,就有多少種蜂蜜,而且南北方的蜜源植物種類紛繁,那麼,蜂蜜的品種便也很多。但如果從蜜源品質上劃分,大致可分為四個等級,椴樹蜜是蜂蜜中的上品,而長白山椴樹蜜則是椴樹蜜中的上上品。

要說長白山椴樹香蜜,應該先說長白山的椴樹。

長白山的椴樹,主要分佈在長白山的北坡和西坡,是東北原始針闊混交林中優勢樹種。椴樹材質優良,質地細軟、潔白,素有“闊葉紅松”之稱。以“大冠”著稱的椴樹是樹木中的 “君子”,樹葉濃密,身姿偉岸,鬱鬱蔥蔥。因其葉形與佛教中菩提樹的葉形相近,故而被稱作“北方菩提”。

看我對長白山椴樹蜜很感興趣,老丁建議我去找尋一位在長白山林區放蜂采蜜多年的 “老蜂人”,親自去他的養蜂場看一看。

在老丁的陪同下,我們出發了。

一路上,老丁不停地給我普及有關椴樹蜜的知識。椴樹蜜來源於椴樹,椴樹是優良的蜜源樹種。而蜜源地的采蜜區需要完全的無污染,緯度、溫度、濕度、海拔、光照時長、高山生態環境等等自然條件都與蜂蜜的品質有著直接的關係。長白山可以說是一片淨土,是沐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有著千年曆史底蘊的天然無污染的寶地。這裏植被茂密、林木參天,同時也生長著世界上最好的椴樹。古老的原生椴樹林,蘊生著頂級森林椴樹蜜。

在長白山原始生態、高山冷涼氣候中生長的野生椴樹,花朵數量多,花蜜含量高,是長白山最重要最優質的野生蜜源植物。而且,在特殊的山地氣候環境下開放的椴樹花,花期特別短,在這短暫的花期中採集的椴花蜜卻飽含著濃郁的椴樹花的清香,此間釀造的椴樹蜜品質極佳,營養價值極高。

生活在山區的先人們,認識椴樹的特殊價值是從蜜蜂採集椴樹蜜開始的。古代稱椴樹為“糖樹”,現代稱椴樹林為“綠色糖廠”,長白山區素來享有“國家蜜庫”之美稱,每年春夏都會吸引大量省內外蜂群來這裏放蜂采蜜。

每年的4月中下旬,蜂農千里迢迢帶著蜂群進入長白山,直到7月下旬出山,整個放蜂采蜜的過程在90天左右。4——6月,主要利用森林裏的輔助蜜源繁殖蜂群,把蜂群壯大起來,準備迎接7月份椴樹蜜的採集高潮。養蜂人像一群候鳥,春來秋去,一年又一年,風餐露宿在大山深處,廢寢忘食地伴隨著日出日落,和蜜蜂一起釀造甜蜜的日子。當椴樹蜜源源不斷地走出大山,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是養蜂人最滿足的時刻,因為他們把甜蜜奉獻給了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們。同時,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養蜂生產歷史,還有積澱了千年的椴樹蜜經典,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得以繼續傳承。

走過很長一段山路,來到一處山坡,眼前是很大一片椴樹林。椴樹長勢旺盛,枝丫間掛滿了一串串淡黃色的花朵,遠看去,像翻騰著的泛著白沫的黃色花浪。走近樹下,看到花兒小巧繁密,一層疊著一層,排浪般洶湧起伏。隨風搖曳著,盡情揮灑著,它濃郁的花兒香,讓空氣溢滿著香甜……

椴樹花香,獨一無二,就算不站在樹下,只要在它周圍就會將你浸染。記得張抗抗曾在《椴樹花開》一文中有這樣的描寫:“攏一攏頭髮,它落在頭髮上;拂一拂裙角,衣服猶如被香熏過……”如果不是親身感受,以為那只是文字,今天我確信,用 “椴樹花香壓群芳”形容椴樹的花香,毫不誇張 。

走進段樹林,但見成群的蜜蜂在花間邊歌邊舞,它們的腳上沾滿了五顏六色花粉,在蜂巢與椴樹間來來去去,一片忙碌的景象。也許,蜜蜂和椴樹是默契的,它知道什麼時候花開,它也知道什麼時候到來。花粉被蜜蜂從這棵樹帶到另一棵樹上,從這朵花帶往另一朵花間,再被一點點搬運到蜂巢中去進行釀造……當蜂巢中盛滿了金黃,當養蜂人將金黃粘稠的液體從蜂巢中導出,那種亮汪汪,晶瑩剔透,以及撲面而來的香甜,任誰都無法克制對它的熱愛與垂涎。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

蜂兒不食人間倉,玉露為酒花為糧。作密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帶百花香。

這一首首為蜜蜂而作的詩,讚美並歌頌了自然界中辛勤的精靈,它們的勤奮和奉獻精神,無不讓我肅然起敬。小小的一只蜜蜂,用自己的生命為人類釀造著生活的甜美,這怎能不讓我內心充滿欽佩和感動。

山腳下一個比較平坦的地方,大約有一百多個蜂箱呈“品”字形擺放,邊上有一個簡易的帳篷,裏面有一男一女兩個人在忙碌著。

見到我和老丁過來,男主人微笑著迎了出來,並和老丁熱情握手,看得出他們很熟。

老丁介紹,這個男人就是這個蜂場的主人張師傅,那個女的是他的老伴兒,他們來自福建。老張個頭不高,黑瘦,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看就是個走南闖北的人。老張夫妻把我們讓到帳篷裏。這個帳篷是他們臨時的 “家”,很簡陋,只有一張床和必備的鍋碗瓢盆。來時路上,老丁說養蜂人生活特別艱苦,親眼所見,果然如此。

老張拿出一小瓶椴樹蜜,舀幾勺兒用溫開水調好,盛在兩只碗裏,遞給老丁和我。他說這裏偏僻,很少有人來,也沒什麼準備,只能用養蜂人特有的方式招待我們。我看到玻璃瓶裏的椴樹蜜呈乳白色,質地稠密,像奶油,泛著油脂般的光澤。而融於水之後卻變得澄澈,透明,且飄逸著花的清香。喝一小口在嘴裏,從舌尖到口腔,一路香氣潤澤,回味綿長……

交談中,老張表示,蜜源地越好,生活的環境就會越差。為了追趕花期,采到好蜜,根本無暇顧及生活的艱辛與否,能釀出真正好的花蜜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我想,這就是養蜂人的職業操守和堅定的信念吧。

“每到取蜜的時候就會很忙很累,我就要到山下找人來幫工,不然,蜂巢中的蜂蜜導不出來,就會影響蜂蜜的產量。為了保證蜂蜜的品質,我始終採用最原始的搖蜜機取蜜的方式,因此取蜜的過程費時更費力。首先,要將蜂箱裏的蜂巢一片片拿出來,用刷子輕輕趕走上面的蜜蜂,然後用蠟刀割去蜂巢上面被蜜蜂覆蓋的一層蜂蠟,露出裏面被封存的蜂蜜,並安放在搖蜜機筒裏,再利用離心力甩出蜂巢裏的蜂蜜,最後把取出來的蜂蜜進行過濾,去掉雜質,就得到了純天然的成品蜂蜜原漿。這樣獲取的蜂蜜不經過任何後續加工處理,也能保持蜂蜜裏含有的天然活性物質不受任何破壞。這個過程很辛苦,但也樂在其中 ”。老張樂呵呵地說。

當我問到如何區別真假椴樹蜜的時候,仿佛再一次觸到了老張的語言開關,他像一個專業講師,滔滔不絕地講解起來:

不是什麼椴樹蜜都可以叫長白山椴樹蜜。長白山椴樹蜜為透明的淺黃色液體,粘稠細膩,有油脂的光澤。容易結晶,結晶後呈細膩潔白的油脂狀,這是蜂蜜的自然現象,對質量無任何影響,食用時可用溫開水融化。未結晶時,淺黃剔透,結晶後晶瑩潔白。

長白山椴樹蜜的真假鑒別也不難,主要有這麼幾個步驟。一是眼觀。淺琥珀色(為國家鑒定原色)如果顏色發深很可能摻進糊膠;二是品嘗;真椴樹蜜口感略粘稠,如同喝茅臺或普洱,一揚頭就進肚,細品味道清香,而且餘味悠長。假椴樹蜜口感如水,甜味短而淡薄。一會工夫甜味散盡,其實就是糖水的味道。再有千萬不能買現場搖制的蜂蜜。現場搖制的蜂蜜大部分是灌水蜜,濃度特別低,顏色淺淡。三是椴蜜也叫雪蜜,所以很愛結晶。在容器上方結晶,潔白如雪的是真椴蜜。如果在底部形成沉澱,有可能是假蜜。這時候需要取出沉澱物,用手撚一撚,細膩的是真蜜。如果感覺粗糙同時硬硬的,大半是糖的結晶。當然,判斷一款蜂蜜的標準,除了從口感和觸感判斷是否純正之外,還要看它的原產地是否天然無污染,環境條件是否達標,這也絕不容忽視。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守著“老蜂人”,長知識,也長見識。我十分慶倖,這次的尋 “蜜”之旅,遇到了老張,確是不虛此行。

透過椴樹林,我極目眺望,遠處正有農民在田地裏辛勤勞作。他們正在用勞動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上他們和養蜂人老張、和勤奮工作的蜜蜂一樣,也在釀蜜——為自己,為他人,也為子孫後代。

恍惚間,仿佛自己也變成了長白山椴樹林中一只忙碌的小蜜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