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陳惠玲編輯】
臺中國家歌劇院消息指出,臺中在地偶戲團隊「拍拍手工作室」入選歌劇院新藝計畫的新創作《一半,一伴》,即將於8月5、6日演出,講述一名製偶師失去了心愛的妻子,決定做一尊她的半身偶,來彌補生命的缺憾;觀眾將跟隨製偶師從發想、畫草圖、運用材質、造型著色等,逐步完成一尊偶,像是近距離觀賞一齣偶戲職人劇。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歌劇院新藝計畫的成立目標,是提供中臺灣新銳藝術家一個不用害怕實驗失敗的創作基地,今年以「綠色創意.永續實踐」及「偶戲╱物件劇場」為主題,拍拍手工作室擅長為大眾製作互動式偶戲,《一半,一伴》運用偶戲探討沈重的人生難題,卻又舉重若輕,充滿創意及深意,適合全齡共賞。「和生命中的重要夥伴告別」是任何年齡都可能經歷的事,相信小朋友看了會有所領悟,而大人看了會有更深的感觸。
你害怕與所愛的人告別嗎?《一半,一伴》編導陳敬皓分享,選擇以喪偶為題材,出發點是因為愛,「我剛結婚時,覺得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好幸福,夫復何求;然後在幸福的當下,開始有點擔心,會不會有一天失去這一切?」他說,關於告別,音樂家能寫首曲子,文學家可以寫小說,但,身為偶戲工作者,該怎麼跟心愛的人說再見?
陳敬皓說,劇中每一個製偶的步驟,都會對應到製偶師與妻子從相遇、相識、相愛、相處的過程,用回憶揭露他們之間的點滴,「『一半』的概念是,除了偶是形體上一半,也代表製偶師走不出工作室,失去妻子後生活少了另外一伴。」在現代偶戲中也有「部分即全部」的概念,想透過作品去討論,把戲偶完整做出來後,會不會不如一隻手、一件衣服,更能滿足心靈上的完整?
除了偶之外,許多無生命物件也動了起來。
共同創作暨演員張庭溦、魏伶娟說,現代偶戲經常強調「無物不成偶」,由於背景設定在製偶工作室,有很多工具、材料,會拿比較變化多端的材質做發想,例如既能被控制,又能自己動的保麗龍,有些工具和製偶師之間有依存關係,也會以此發展出角色個性、講話節奏、音效等,希望讓觀眾產生一些樂趣。
(資料來源:WinNews-威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