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scool 小林村 高雄停水

我得了媽媽手嗎?復健醫教1分鐘判斷法:按壓、握拳「有劇痛」當心

優活健康資訊網/陳渝仁 2023.07.27 10:00


長年負責家中大小事的阿雪發現,她的手腕跟大拇指最近變得紅腫、明顯比另一隻手腕腫大,而且越來越痛,連拿杯子跟刷牙都有困難,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阿雪上網查資料後,覺得自己症狀像是「媽媽手」,但是納悶自己又不是媽媽,怎麼會有媽媽手呢?想去看診,又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如果看這篇文章的你有跟阿雪一樣的困擾,請務必接著看下去。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的正式名稱,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原因是大拇指長期的過度活動及出力,造成肌腱發炎,影響到2條肌腱包括: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APL)和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EPB)。

媽媽手的名稱來自於,新手媽媽常常將嬰兒的頭放在虎口,以大拇指伸直外展的姿勢,施力撐著嬰兒頭的重量,造成上述的2條肌腱受傷: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則是,產後媽媽常會用大拇指擠奶,長久下來也造成肌腱拉傷發炎。

雖然多數人的疼痛部位,都在大拇指與手腕交接處,但大拇指施力及做動作時的疼痛感常會延伸到前臂,原因是媽媽手就是肌腱受傷,而媽媽手的肌腱並不是只有侷限在手腕,而是從前臂一路延伸,最後接在大拇指,負責大拇指的伸直及外展動作,因此肌腱的受傷常常不侷限在手腕。

延伸閱讀:
連打蛋都痛!20歲的她以為肌腱發炎⋯確診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是媽媽為什麼會有媽媽手?

在這個男女平權的時代,不只媽媽,不少新手爸爸也會得到媽媽手,但是媽媽手其實並不是新手爸媽專屬的疾病。據統計,媽媽手是最常見的手腕肌腱病變,常見於慣用手,產後媽媽其實只佔其中一部分,只要是大拇指重複活動出力的工作或活動,都是得到媽媽手的高危險群。

需要握拍的運動例如網球、高爾夫球等,都可能因大拇指過度用力造成媽媽手;廚房工作要切菜切肉以及維修工作也都是媽媽手的高危險群;若是攝影師,也可能因為需要大拇指撐著攝影器材因而得到媽媽手。

總而言之,媽媽手比你想像的還要常見,而且不是媽媽也可能會得媽媽手,重點是要避免長時間重複的大拇指及手腕出力承重。

延伸閱讀:
擰毛巾沒力、手肘腫痛⋯沒打網球也會得「網球肘」?醫教1動作判斷

如果你擔心自己有媽媽手,我們可以做以下2個動作,快速區別是不是媽媽手。

1. 直接按壓

  • 按壓大拇指側手腕的骨頭凸起處,如果疼痛就可能是媽媽手。

1分鐘判斷是不是媽媽手?

2. 拉扯發炎的肌腱

  • 握拳,將大拇指握在掌心。
  • 將手腕彎向小指側,如果疼痛就可能是媽媽手。

如果上述的1分鐘快速檢查,讓你懷疑自己得了媽媽手,而且痛到懷疑人生,請求助復健科醫師,可協助初步評估是否為媽媽手,以及其嚴重度,另外也要評估疼痛,是否其實是來自於頸部神經、周邊神經壓迫,或是關節炎等其他狀況。

同時,復健科醫師還會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來檢查媽媽手肌腱(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的發炎程度。超音波可以評估發炎的肌腱及範圍,因為不一定2條肌腱都有發炎受傷;另外,超音波也可以藉由局部血流增加,以及周邊組織的增厚,更準確的評估受傷程度。

得了媽媽手怎麼辦?

媽媽手如果不治療也可能會好,前提是要改變造成傷害的壞習慣,而自然修復可能花上幾個月甚至到1年;如果疼痛已經影響生活品質,建議跟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法,以下是可能的治療方法:

  • 急性期:疼痛難耐,做上面的快速檢查動作確認疼痛部位後冰敷。一次15~20分鐘,一天3~4次;但如果是6週以上的慢性期,冰敷反而會過度刺激患處。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消炎藥可以作為急性止痛之用,建議勿使用超過4週, 若消炎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症狀,還是應該跟復健科醫師討論解決之道,否則無異飲鴆止渴。
  • 護具:將手腕及大拇指根部固定,拇指關節可以不必固定。建議工作的時候戴護具即可,不必24小時使用。

媽媽手的治療方法?




  • 動作調整:這是最重要的一環。新手爸爸媽媽要調整抱小孩的姿勢,不要用大拇指撐著,而該改用手肘或手臂的力量,一般人則要避免大拇指重複外展,以及伸展出力工作的強度與頻率,否則邊治療邊受傷,很難完全痊癒。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熱療、低能量雷射、電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軟組織鬆動及按摩等技術。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將藥物送到發炎的肌腱。
    • 注射藥劑以類固醇為主。類固醇注射可以最快速的緩解症狀,如果已經疼痛難耐影響生活甚至睡眠,可以考慮直接注射,若症狀還可忍受,則可嘗試上述的保守治療2到6週。
    • 很多人聽到類固醇就下意識覺得對身體不好、很可怕。其實以局部注射類固醇而言,一年不超過4次,對沒有特別疾病的人基本上是安全的。試想如果類固醇那麼可怕,怎麼還會是西醫不可或缺的藥物呢?類固醇使用不當有害沒錯,用得好就是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好物。
    • 副作用主要包括2項,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發生:
      • 注射處皮膚色素褪去。簡單說就是變白,但是跟周圍的皮膚顏色會格格不入,一般會慢慢恢復。
      • 注射處的皮下脂肪萎縮,造成手腕骨頭比另一側明顯突出。 

媽媽手的復健運動,著重在手腕及大拇指的活動度及肌力訓練,疼痛比較緩解之後,可以開始做手腕及大拇指伸展運動,避免關節肌腱的僵硬,等到伸展不會痛時,進階到手腕及大拇指的肌力訓練。

媽媽手的復健運動請把握1個原則,復健運動不是做到越痛越有效,做到有點緊繃微痠即可,痛就表示太過了,強度跟頻率需要調整。以下介紹復健運動3階段:

1. 手腕及手指伸展

  • 手腕向手背方向伸展。
  • 手腕向手心方向伸展。
  • 手腕向小指側(尺側)伸展。
  • 手腕向大拇指側(橈側)伸展。
  • 5隻手指向外張開到最大。
  • 以上各個方向伸展1次維持10~15秒,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至少做3個循環。

媽媽手的復健運動?

2. 手腕肌力訓練

  • 手腕向手背方向伸展,與不痛側手互頂,互不被推開。
  • 手腕向手心方向伸展,與不痛側手互頂,互不被推開。
  • 手腕向小指側(尺側)伸展,與不痛側手互頂,互不被推開。
  • 手腕向大拇指側(橈側)伸展,與不痛側手互頂,互不被推開。
  • 1次維持10~15秒,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至少做3個循環。

3. 大拇指肌力訓練

  • 手握軟球或毛巾,大拇指及其他4指分別由兩側緊握。
  • 1次維持10~15秒,一個循環做3次,一天至少做3個循環。




總結上述內容,整理出4點結論:

  1. 媽媽手不是媽媽專屬的疾病。從事使用大拇指及手腕頻率過高的運動及工作者,都是得到媽媽手的高危險群。
  2. 媽媽手的治療包括物理儀器復健、超音波導引注射、藥物、輔具、徒手物理治療等等,宜與復健科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
  3. 局部類固醇注射沒有那麼可怕,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可以準確地將最少的類固醇劑量注射到患處,得到治療的好處,並且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4. 除了跟著復健科醫師的建議把媽媽手疼痛處理好,還是要找出原因,是哪個動作傷到肌腱,盡可能調整,並且加強肌力訓練,才能跟媽媽手說掰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