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花徑有光–東海岸女性藝術家的生命看見」開幕茶會 徐榛蔚邀鄉親觀展感受溫柔靜美的女性力量

台灣好新聞/ 地方中心/花蓮報導 2023.07.22 01:12

地方中心/花蓮報導

「花徑有光–東海岸女性藝術家的生命看見」開幕茶會 徐榛蔚邀鄉親觀展感受溫柔靜美的女性力量「花徑有光–東海岸女性藝術家的生命看見」開幕茶會 徐榛蔚邀鄉親觀展感受溫柔靜美的女性力量


花蓮縣文化局21日下午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大廳及第一企劃室舉行「花徑有光–東海岸女性藝術家的生命看見」開幕茶會,本展聚焦於花東優秀女性雕塑藝術家近年的藝術表現,邀請策展人王昱心、鄧雪真共同策展,由14位女性藝術家運用多元雕塑媒材,展現花東女性藝術溫柔力量,縣長徐榛蔚誠摯邀請大家走進石雕博物館欣賞,感受這股溫柔靜美,豐盛、自然又強大女性力量。

徐榛蔚致詞提到,今日這場開幕茶會邀集多位女性藝術家齊聚一堂真的非常難能可貴,而花蓮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和南島各民族一樣,喜歡海洋、更融入海洋,我們共同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享受山海,更受其滋養而成長,感謝所有參與展出的藝術創作家,用不同的生命體驗及視角,帶給傳統雕塑領域更多元的詮釋空間及情感反饋。

談起女性藝術家及其作品之特質,多數人總會有「陰柔」、「細膩」等先入為主的風格印象,如若於藝術表現上深究其特質之形成,不外乎是因為女性藝術家擅長在題材及媒材選擇上將感官運用極致化,對自我內在、外在洞悉觀照,赤裸探索及披露自我的心理、生理及生活經驗,善於從周遭的事物及材質出發,揭示自己的生活哲學及美學經驗。

在創作材質的選用上,因為生理先天體能的不對等,需消耗高勞力、體力的創作方式及媒材,長期以來不為女性藝術家所青睞,輕質量的媒材往往成為首選,因此女性藝術家與「雕塑藝術」的關係,主觀認定上較為疏遠。以硬式雕塑為例,因為媒材往往過於堅硬、沉重,不利取得或移動,因此以石雕藝術來說,台灣百位從事石雕的藝術家之中,女性僅僅只占2至3位;即便是宏觀的各類硬式雕塑,例如翻銅、鑄鐵、木雕等,女性藝術家亦寥寥可數。

隨著當代藝術進入「觀念」範疇,「雕塑」的定義不再只限於傳統的石雕、木雕、鑄鐵等媒材,陶、編織、自然素材及多元媒材裝置也進入了雕塑藝術的領域範疇,興起所謂「硬雕塑」與「軟雕塑」的分野。隨著材料的解放,有別過往雕塑藝術家多為男性的印象,女性藝術家成為「雕塑家」的人數大為增長,女性藝術家則用不同的生命體驗及視角,帶給傳統雕塑領域更多元的詮釋空間及情感反饋。

本展聚焦於花東優秀女性雕塑藝術家近年的藝術表現,邀請策展人王昱心、鄧雪真共同策展,展出藝術家包括王昱心、王綺穗、王郁雯、李紫晴、林淑鈴、林介文、林瑞玉、陳彥君、陳淑燕、彭雅美、鄭致廷、哈拿‧葛琉、瑪籟‧瑪卡卡如萬、我們在這裡文化藝術工作室(林介文、林毓芝、林彥含)以上共14位(組)藝術家,展出石雕、玻璃、陶、編織、纖維、紙雕、織染、裝置等多元雕塑媒材,展現花東女性藝術溫柔力量。

更多新聞推薦

韓國瑜被攬肩、擁抱 侯友宜:「莫忘世上苦人多」一直放在心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