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懷孕該打哪些疫苗?醫揭懷孕前後必打「7大疫苗」給孩子完整保護力

優活健康資訊網/媽媽寶寶 2023.07.19 10:00


接種疫苗,能有效對抗多種傳染病,在懷孕期間確實施打,不僅是保護媽媽本身,更能為肚中胎兒築起一道強大的防護牆。此次邀請婦產科醫師,針對懷孕前後提供疫苗施打建議,盼各位懷孕媽媽在疫苗的保護下,安心度過懷孕階段,將抗體傳給寶寶至出生後。



打疫苗,對人體有何益處?台中烏日林新醫院婦產科醫師李偉慈指出,當外來的病毒或細菌,首次進入人體時,會遇上免疫系統中的抗原細胞,產生具有抗原特異性的細胞性免疫反應,且會產生免疫記憶作用,當下次再有相同的病原體侵入體內時,就能讓人體再次產生免疫反應,且效果良好。

「打疫苗的原理,就是利用這樣的免疫反應,將片段或完整的病原體,製作成疫苗,施打進人體,來誘發可消滅病原體的免疫反應,並產生免疫記憶,讓人體免疫系統能辨識細菌、病毒,進而將它們消滅。」

延伸閱讀:
懷孕還可以打疫苗?確診能餵母乳嗎?孕婦必知「3大新冠QA」



疫苗分為3大類

你知道疫苗也有分死的跟活的嗎?根據疫苗內的活性與否,主要分為以下3種:

1. 減毒活性疫苗:將活性的病毒或細菌,降低其毒性所製成,但因活性仍存在,不建議孕期施打,屬於這類的疫苗有: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水痘疫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卡介苗、黃熱病疫苗等。

2. 非活性疫苗:又稱為「死菌疫苗」,是將細菌及病菌殺死,再注入體內,因能引發免疫系統而產生抗體。但效果比減毒活性疫苗低,保護時效無法持續太久,需反覆施打多劑數,此類疫苗有B型肝炎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

3. 類毒素疫苗:是種細菌毒素,經化學處理降低毒性後,再施打於人體。像是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多數人在年紀小時就有施打過,但因保護效用約只有10年,必要時,建議追加接種。

延伸閱讀:
嬰幼兒疫苗該打嗎?莫德納、BNT一表比較:醫師教你該「這樣做」



備孕媽媽4支疫苗建議打

李偉慈提到,正在備孕的媽媽,建議可施打MMR、水痘、子宮頸癌、B型肝炎等四支疫苗,能避免感染後的重症發生率,也能有效提供抗體給胎兒。

他也補充說道,「除了B型肝炎疫苗外,其餘皆屬於減毒活性疫苗,基於安全考量,建議避孕至少一個月後再懷孕。但如在接種後四週內懷孕,僅須密切追蹤疫苗對胎兒的影響,通常並不需要為此而終止妊娠。」

針對備孕期建議施打的疫苗種類,李偉慈分別說明如下: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
此疫苗能預防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3種疾病會透過飛沫或是接觸傳染,且在出疹前後都具有傳染力。以德國麻疹為例,若孕媽咪不幸感染到,會透過胎盤垂直傳染,導致胎兒早產、腦水腫、羊水變少等風險,嚴重的話還可能造成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或死胎。

李偉慈表示,建議育齡婦女接種兩劑疫苗,保護力可達10年,當孕媽咪有了抗體後,寶寶出生後約6至9個月也能獲得抗體保護。

水痘疫苗
如曾經得過水痘,終生免疫,但如果沒有得過,或是不確定自身是否存在抗體,可以透過抽血檢驗,並施打水痘疫苗。李偉慈提到,懷孕20週前母體感染到水痘,將藉由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造成「先天性水痘症候群」。

胎兒出生後,容易出現低體重、腎臟水腫、四肢發育不全等症狀;倘若是在分娩前或產後被水痘傳染,則胎兒出生後易出現全身散播性感染的「新生兒水痘」,恐會造成其他部位的發炎反應,對寶寶風險極高。

HPV疫苗
子宮頸癌主要是經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接觸感染所引起,為了幫助女性預防子宮頸癌,國內已經全面推動國中女生接種HPV疫苗的服務。

現今的HPV疫苗多為九價疫苗,施打後,能對抗的人類乳突病毒種類更多了,主要施打年齡為9至45歲,共計有3劑,第1、2劑間隔2個月、第2、3劑則是間隔6個月,保護力約能維持5~10年。李偉慈提到,若施打第1劑後發現懷孕,建議生產後再從第1劑重新補打;而孕前已打滿2劑,則可在孕期或產後完成第3劑。

男生也要接種HPV疫苗
接種HPV疫苗並非女性專屬喔!研究已證實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會導致的癌症與疾病,包含:口咽癌及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陰道癌、外陰癌、菜花等。根據研究資料顯示,不論男女,每個人一生中約5至8成的機會感染到HPV。

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聲明稿指出,目前全球與台灣證據指出,男女兩性應共同預防HPV,建議青少年也應即早於9~15歲接種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B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透過血液與體液傳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如:噁心、疲倦、黃疸等表徵,根據統計,台灣約有一半的B型肝炎帶原者,是經由媽媽生產時傳染給寶寶。

雖此疫苗為非活性疫苗,但因接種時程較長(6個月內接種3劑,或12個月內接種4劑),因此,建議孕前愈早施打愈好,但在懷孕前尚未接種完所有劑數,懷孕期間仍可以繼續接種。



懷孕媽媽3支疫苗有效降低母胎重症風險

談到懷孕時建議施打的疫苗,大家都會擔心疫苗對於胎兒的影響,李偉慈表示,比起一般人,孕媽咪的抵抗力較弱,若不慎感染疾病,母體與胎兒變成重症的機率都會提高,因此建議在懷孕期間,確實施打以下3支疫苗,使母胎同時獲得抗體,可明顯降低胎兒的致病率及致死率。

百日咳3合1疫苗
目前所提供的是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簡稱為「3合1疫苗」,為自費疫苗。李偉慈提到,經統計全台灣施打比率約2成左右,接種率並不高。

「健康成人感染上百日咳,就算沒治療即可自行痊癒,但因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一旦孕媽咪感染上百日咳,新生兒可能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甚至是演變成肺癌、腦病變等,建議每一次懷孕都該施打。由於施打後需過1個月,抗體才能發揮作用,最佳施打時間點為第3孕期(28至36週左右)。」

李偉慈提醒,錯過懷孕階段也沒關係,產後依然能補打,抗體可藉由母乳傳給寶寶,能存至其體內約6個月左右的時間,不僅僅是孕婦,同時建議寶寶的照顧者,包含爸爸、爺爺奶奶等,都要施打。

流感疫苗
每年12月到隔年2~3月,屬於流感高峰期,國健署呼籲大眾都要確實施打流感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而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的父母都是公費補助對象。李偉慈提到,臨床實驗已證實,孕婦確實接種流感疫苗,可將抗體傳至胎兒,有效降6個月以下嬰幼兒63%的感染風險,並降低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以及嬰幼兒患病後的住院率。

他提醒,孕期任一階段都能接種流感疫苗,接種後約兩週產生保護力,保護效期可達1年,且寶寶出生後,也能持續約6個月的保護力,並繼續從母乳中獲得免疫保護。另外,每年都應該施打一次流感疫苗。

新冠肺炎疫苗
2020年,全台無預警爆發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大家人心惶惶。當疫苗問世後,對於疫苗的信任程度不一,原本孕婦這個族群從最早開始的不建議施打,到愈來愈多國外研究指出,孕婦屬於高風險群,確診後變成重症甚至是肺炎的機率較高,也會影響到胎兒健康,在好處大於壞處的情況下,孕婦成為建議施打的範圍。之後,隨著更多研究的更新,在臨床上,也有更多孕婦願意接種疫苗來保護自己與胎兒。

李偉慈提到,孕婦應優先選擇mRNA疫苗,包含莫德納、BNT、Novavax等,「至於AZ疫苗,由於大多研究指出,孕婦施打AZ疫苗後,發生肺栓塞、血栓的機率較高,因此,不建議施打。」

他補充,施打後1個月,體內就能產生抗體,寶寶出生後也能獲得此抗體,餵母乳的媽媽一樣能接種,「懷孕14週以前,是胎兒器官發育的關鍵期,倘若孕媽咪內心有存疑,建議14週後再施打較妥當。」

特定孕婦族群.優先考慮施打新冠疫苗
李偉慈表示,與一般懷孕婦女相比,如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則應優先考慮施打新冠肺炎,包含本身患有嚴重內科疾病、醫療相關暴露於高風險工作環境、妊娠糖尿病、BMI值大於40,以及45歲以上的孕婦,確實施打,才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如不慎染病,也能降低重症機率。



孕期打疫苗沒想像中可怕

無論是成人或小孩,施打疫苗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副作用,像是近年開打的新冠肺炎疫苗,多數人都能明顯到注射部位紅腫、肌肉痠痛、發燒等,對於孕婦來說,不禁會聯想到,「這樣的不舒服,會不會影響胎兒?」「疫苗的成分,會不會造成胎兒畸形、早產?」

李偉慈表示,的確在門診中,時常聽到孕媽咪對於疫苗的擔憂及疑慮,甚至還有人反應「鄰居親戚沒有打都沒事,為何我需要打」。他解釋,畢竟每個人的身體狀態不同,孕媽咪又屬於特定族群,即便患病對母體沒影響,但卻不能保證胎兒也是。

「施打疫苗的目的,是為了預防病原體,預先幫身體做好準備,醫療專業人員所建議的疫苗,皆是懷孕期間能安心施打的種類,孕婦大可放心。如真發生不舒服的副作用,也能請醫師開立適合的藥物舒緩症狀。媽媽為自己多做一點預防,就是對胎兒多一份保護!」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為:懷孕前後.該接種哪些疫苗?讓疫苗保護力延續到寶寶出生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