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scool 小林村 高雄停水

生下小孩後,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醫揭「這因素」讓產後憂鬱更危險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3.07.17 09:00


常見的「產後憂鬱」症狀包括長時間感到悲傷、心情低落、食慾不振、失眠等,嚴重甚至會出現討厭小孩的傾向,但這些都不是身為媽媽的錯。韓國精神健康醫學科主治醫師鄭宇烈於《媽媽的高敏感情緒自救書》一書中,從諮商案例與個人育兒經驗裡,揭露了媽媽們經常面臨的高敏感情緒,具體剖析各種心理狀態,並提供實用的改善方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的憂鬱媽媽

素恩過著日復一日的相同生活,即使某些時候心情很好,但到了隔天就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再度回到被憂鬱纏繞的日子,已經到無法自我控制的地步。回想起育兒那段時光,她說大部分的時間是流著眼淚度過的。

身心俱疲的時候,不僅感受不到身為母親的喜悅,甚至沒有一件事能讓她感到幸福,腦中只想著自己是一名不及格的母親和妻子。結婚生子前她過著舒適安逸的日子,因此現在經歷的想法和感受,她沒辦法對誰說出口,不管是娘家媽媽還是丈夫,都無法成為她傾訴的對象。

身旁的媽媽朋友處境都比自己艱難,卻還是堅持下來把孩子照顧得很好,相較下自己顯得狼狽不堪,因而感到更加憂鬱。素恩每天都覺得疲倦,孩子的事與家務事堆積如山,但她不知從何下手。好不容易打起精神,卻總是開始做就出現放棄的念頭。像是有選擇障礙的人一樣,她連做瑣碎之事的信心都沒有,甚至是幫孩子穿短袖或長袖這種事都無法決定。

以前她會在部落格發表文章,原以為現在可以像過去那樣下筆成章,如今卻連簡單的幾行字都寫不出來。如此思緒雜亂的情況還是第一次出現,她想著「應該會沒事吧」而一天天地辛苦撐著,直到她實在很想找人傾訴,才來我的診所報到。

延伸閱讀:
懷孕胖●公斤算正常!醫師教你「產後這樣瘦身」最有效



不規律的睡眠和飲食模式導致憂鬱

人們經常有個誤解,以為女人經過懷孕和生產後母愛會自動產生,能自然而然地扮演好母親的角色。但在懷孕和生產的過程中,由於身體會產生荷爾蒙變化,反而讓媽媽對憂鬱症的抵抗力變弱;再加上成為媽媽後的生活急遽轉變,很少有媽媽未曾感到憂鬱。

懷疑自己罹患憂鬱症來到醫院的媽媽,醫師會先確認她的各種狀況,尤其會詢問睡眠和飲食模式是否發生變化。憂鬱症嚴重時,很多人整天昏昏欲睡,導致夜晚無法入眠,睡眠模式會隨之發生改變。此外,也可能出現沒胃口使得體重變輕,或是暴飲暴食而體重增加的情況。

當了媽媽後,吃飯和睡眠模式會因為孩子而變得不規律。但為了照顧孩子而忽略自身的生理需求,對媽媽來說是常見之事。一開始還能用母愛克服,但如果負荷過重,腦內荷爾蒙就會出現異常,進而引發憂鬱症。

如果能得到充分休息,狀況不至於那麼嚴重,可是媽媽忙著照顧孩子或家務事,總是有種被時間追趕的感覺,即使想休息也無法好好放鬆。若是丈夫或雙方長輩都無法伸出援手,就會因為不斷累積的育兒壓力而提高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延伸閱讀:
產後多久能有性生活?婦產醫曝至少●●週:「這件事」比孕前更重要



沒人逃得過育兒憂鬱症

每10名母親,就有1~2名患有育兒憂鬱症,嚴格來說,其實沒人能夠真正逃開。育兒憂鬱症的正式診斷名稱為「產後憂鬱症」,是一種和嬰兒出生有關的情感障礙。症狀包括心情低落、對每件事提不起興致、無緣無故流淚,以及感到罪惡、不安、焦慮等情緒,和一般憂鬱症的症狀大致相同。

如果出現極度孤獨、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媽媽的扭曲想法,以及過度擔心孩子健康、害怕自己可能會傷害孩子的強迫性思維等症狀,就可診斷為育兒憂鬱症。但是多數媽媽連這種心情都無法好好傳達,導致家人可能也不知道她的病情,這是育兒憂鬱症的特徵之一。

大部分的母親都會對育兒產生憂鬱感受,只是程度差異而已。雖然罹患憂鬱症而感到痛苦的人是媽媽,但它對孩子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患上憂鬱症的母親照顧孩子,可能無法完整給予孩子在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敏感性和互動關係。因為她對所有事都不感興趣,無法聽取孩子的要求,還會出現逃避反應。而且脾氣變得暴躁,很容易對孩子發火。

另外,由於情緒會影響思考方式,情緒低落時讓人容易鑽牛角尖,產生負面思維,甚至會影響對孩子的觀感。一旦對孩子帶有否定的情感,站在母親立場必然會陷入不安。在不安感之中成長的孩子,也會表現出負面情緒,而出現一些攻擊反應等問題,讓親子關係陷入惡性循環。育兒憂鬱症不但對養育者造成威脅,也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所以,由患有育兒憂鬱症的母親撫養孩子,不僅會削弱母嬰之間依附關係的品質,還會讓孩子在情緒、人際關係、語言、智能及學習能力等方面出問題。有研究成果指出,母親若罹患憂鬱症,孩子在11歲時的精神健康問題會比同齡孩子高出4倍左右。不僅如此,根據其他研究顯示,甚至會引發孩子生長遲緩、頻繁腹瀉、疝氣及氣喘等身體狀況。



媽媽,有點憂鬱也沒關係

育兒憂鬱症比其他憂鬱症更危險的原因,在於母親這個特殊身分使症狀不容易覺察。成為母親後,任誰都會期許自己成為一名好媽媽,不知不覺間形成一種壓力。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雖然有許多開心幸福的時刻,同樣也有很多憂鬱辛苦的瞬間,差別只在每個媽媽的感受程度不同而已。

正因為是母親,要先認知到自己對憂鬱症的抵抗力較弱,這是早期發現和克服憂鬱症的第一步。身為媽媽,某種程度上有點憂鬱也沒關係。如果總是看起來很開朗愉快,反而更有問題。媽媽在心理上感到疲憊,並不是她自願的選擇,也不是她的錯。首要之務是承認心理方面的困境,然後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困難,並積極尋求幫助才是解決之道。

雖然我是一名精神科醫師,但過去接受節目和雜誌採訪時,經常提起我在全職育兒時罹患育兒憂鬱症的經驗。我之所以這麼做,正是想給同樣經歷的媽媽帶來一些幫助,告訴大家:罹患憂鬱症不是什麼丟臉或羞愧的事。精神科存在著眾多疾病,如果覺得自己是反應過度而非憂鬱症,為了孩子著想,即使過度診斷也無妨,因為育兒憂鬱症的影響太巨大了。



接受援助,積極治療

所有疾病都一樣,減少危險因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事先預防。如果家族有憂鬱症病史、產婦以前患有憂鬱症、產婦年齡過小、孩子特別難帶、非期望中的懷孕、養育壓力過大、對婚姻感到不滿或配偶支持度低等等,都有可能引發育兒憂鬱症。撇開透過人為努力也無法改變的東西不談,最好的預防方法是減少養育壓力、提高婚姻滿意度及配偶的支持度。

特別是育兒壓力,這是來自日常中照顧孩子產生的,因此不僅是丈夫,還必須盡可能得到娘家與婆家的幫助才能減輕。如果是輕微憂鬱症,可以積極地把自己的心理狀況告訴家人,利用這種方式達到預防效果。

倘若憂鬱症情況超過2週以上,就應該向專家尋求協助,積極地接受治療。與其他疾病相比,憂鬱症是很容易復發的疾病,因此建議一定要就醫治療。一般來說,只要曾經罹患憂鬱症,就有50%~80%的機率復發;如果不接受治療,一生中會復發5~6次。還有研究結果顯示,罹患育兒憂鬱症未接受治療,會有30%左右的人,一年後會持續處於嚴重憂鬱症和不安的狀態中。

藥物治療方面,通常會使用比較不會對哺乳產生影響的低危險性藥物。比起因為憂鬱症對母親和孩子造成的身心問題,藥物治療是更理想的選擇。如果排斥藥物,只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也能產生很大的幫助。

認知行為治療是藉由確認個人消極的思考方式並加以修正、打破持續不斷的惡性循環,來達到恢復心理健康的治療效果。願意好好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等心理療法,治療效果可以長達1~2年以上,能有效降低復發率。

除此之外,還有腦刺激治療、放鬆治療及光療等各式各樣非藥物的治療方法。因此,妳所擔心的事不要獨自苦惱,建議可以先找專家商量。得了憂鬱症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放任憂鬱症不管,那麼不僅會對孩子造成影響,還會影響整個家庭的運作。

(本文摘自/媽媽的高敏感情緒自救書:26則減輕教養憂慮的處方,找回育兒與自我的平衡/大好書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