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今日被世界衛生組織被列為「可能致癌物」,引起各國社會關注,雖然沒有足夠證據致癌,但仍引發民眾恐懼,是不是以後都不能吃阿斯巴甜?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許庭禎表示:「我們常將直接危害分級與食用風險畫上等號,兩者是有差異的,加上癌症危害特徵的研究不易取得,更需要長時間的追蹤。」
看懂國際致癌物質風險四大分類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依據致癌物質風險高到低分為四大類,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列入第 2B 類「可能對人類致癌」:
- Group 1:有足夠證據顯示對人類有致癌性,包括甲醛、菸酒、檳榔、大氣污染等
- Group 2A :有限證據顯示對實驗動物和人類可能有致癌性,包括紅肉、加工肉、氯黴素等
- Group 2B:有限或不足的證據顯示對實驗動物或人類可能致癌,包括手機輻射、泡菜、鎳金屬等
- Group 3 :未有足夠證據顯示致癌,包括己內醯胺。
對此,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凌明沛提到:「此次為糧農組織第三次評估阿斯巴甜的毒性與風險,並維持早前訂定阿斯巴甜的每日攝取容許量,為 40 毫克/每公斤體重,目前仍認為阿斯巴甜不會產生基因毒性,並評估 12 項阿斯巴甜致癌性的研究數據,認為所有研究結論仍有局限性,無法確認攝取阿斯巴甜與產生癌症間的關聯性。」
動物實驗發現長期攝取阿斯巴甜其風險
那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才將阿斯巴甜列入第 2B 類致癌物,臺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羅宇軒解釋:「義大利的拉馬齊尼研究機構曾進行的大規模毒理學動物實驗結果指出,即使在接近現行被視為安全的每日可接受攝食量下,長期攝取阿斯巴甜,可能增加大鼠和小鼠體內造血與部分癌症的發生率。」
當時該篇研究就曾引發各界對該實驗品質的熱烈爭論,當時歐洲食品安全局及學界曾質疑該研究的品質管控,質疑其觀察到的腫瘤增加可能肇因於黴漿菌感染所致,而非阿斯巴甜本身的化學效應。
羅宇軒說:「2021 年拉馬齊尼研究機構使用免疫染色診斷技術重新檢驗,結果顯示有高達 96.1%的重新檢驗樣本與先前惡性腫瘤的診斷結果一致,更加鞏固原先阿斯巴甜的毒性評估結論。」
儘管目前國際單位仍對這些動物實驗研究品質有疑慮,羅宇軒強調:「動物實驗致癌證據仍不容忽視,建議未來需執行更完善的動物實驗研究、流行病學世代追蹤研究以釐清阿斯巴甜的潛在致癌效應。」
代糖無法讓人減重成功!勿過度依賴甜味劑
阿斯巴甜之所以普及使用,主要回歸到「代糖」可能被作為減肥過程中的工具,凌明沛強調:「代糖本身無法使人減肥成功,減肥的關鍵在於適當營養攝取、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相配合。代糖因為相對熱量低或無熱量,替代部分含糖食品可以降低總熱量攝入,但仍要注意代糖的使用量,以避免過度依賴代糖,忽略整體的飲食品質。」
阿斯巴甜主要是給一般想限制糖分攝取的人提供另一種選擇,但避免過度依賴,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嬪嬪也提到:「IARC 的致癌性分類目的不是為了管理或制定出安全曝露量,而是以公共衛生的角度,希望促進人類健康,所以現在提出的報告可視為警訊,應設法監測或減少在飲食中阿斯巴甜的暴露量。」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阿斯巴甜甜度高100-500 倍!毒物專家剖析代糖對人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