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為什麼相愛容易相處難?專家揭「這4種伴侶關係」相處方式最不健康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3.07.14 09:00


婚姻是兩人基於精神層次的相知、相戀,從而在生活中互為依靠、互相奉獻的生命歷練,然而卻有許多伴侶在經歷摩擦後開始變質⋯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發展與幼兒研究所博士邱淑惠於《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中,分享情緒關係系統,幫助讀修復破碎的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們」是如何搞砸的?

童話故事常結束於王子與公主的盛大婚禮,但婚後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摩擦,才是考驗的開始,從誰洗碗、誰倒垃圾、誰的衣服又該放在哪裡⋯⋯都是一番掙扎磨合,更糟的是,懷有「愛我就該為我改變」的迷思,對另一半施加壓力。有些婚姻關係經歷幾個月的蜜月期後就迅速破裂,也有些婚姻在壓力中持續一輩子。一段關係能維持多久,跟兩人面對壓力的應對方法有關。

結婚是兩人各自帶著原生家庭慣性的結合,面對彼此的分歧,需要耐心溝通,一起找出雙贏的路。不成熟的婚姻經常是兩個各自被自己原生家庭洗腦的人,複製在父母身上學到的方法,主觀認定兩人理當如何共處,不是委屈自己配合他人,就是強迫他人配合自己。

延伸閱讀:
跟伴侶吵架就冷戰、翻舊帳?心理師提醒「這10件事」千萬不要做

伴侶間的分歧帶來相處壓力,一般人的慣性反應常是由情緒主導,專注於回應對方的想法、感覺和行為,而不是經過審慎思考專注於提升自己,尋求合作方式。伴侶間面對壓力經常採用的情緒性互動方式可以是保持距離、互不相讓、單方忍讓、相互退讓或牽扯第三人。這些互動方式只求降低發生摩擦當下的焦慮,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初相處時,兩人可能試過所有方式,但特定方式重複多次後會固定下來,長期下來就成了不自覺的情緒關係模式(patterns of emotional functioning)。包文派學者歸納出諮商領域常見的4種情緒關係模式,包括:情緒疏離(emotional distance)、情緒衝突(emotional conflict)、支配順從(dominant-adaptive),以及三角關係(triangle)。 

延伸閱讀:
伴侶說謊、瘋狂否定都是套路!心理師揪「5狀況」助你擺脫有毒關係



4種情緒關係模式
  • 情緒疏離:保持距離是所有關係面對壓力時都可能採用的方法,是藉著拉開雙方距離,降低衝突帶來的焦慮,有情感上的絕緣效果。拉開的距離可以是時間、空間或心理上的距離。為了降低相處上的壓力,一方可能藉加班、應酬晚歸或乾脆自願輪夜班,錯開兩人的作息,減少相處時間,拉開時間上的距離;讓伴侶陪孩子到國外念書或自己調職到國外,是拉開空間上的距離;避免談起會引發爭吵的話題或保持沉默是心理上的距離。保持情緒距離可以讓關係暫時穩定,是一種妥協,讓兩人在想要親近與分開之間找個折衷點。如果焦慮持續升高,保持距離的互動方式漸漸導致情緒疏離,生活中新的威脅再起,或維繫關係的要素消失,這段關係很可能就以分手收場。 
  • 情緒衝突:情緒衝突的關係模式是兩人面對相處的摩擦,雙方堅決不讓步。雙方都想控制對方的想法和行為,同時也竭力反抗對方的控制。互不相讓的兩人堅持的獨立自主並不理性,爭的是贏過對方,而不是考量現實狀況的相互合作。這樣的互動形塑衝突關係,雙方常指責對方「什麼都要聽你的」,事實上,是雙方都想要掌控。這樣的關係也是一場權力鬥爭,透過衝突,彼此感覺到對方需要自己,藉由拒絕妥協,維持雙方距離,也可以讓兩人在「自我」與「我們」的拉扯中找到平衡點。雙方的焦慮在吵吵鬧鬧中發洩,變質的關係暫時得以穩定。 
  • 支配順從:支配順從的關係模式是相處時,有一方為了維持關係和諧做了較多的讓步調整,以符合對方的期望,避免對立。讓步的原因可能是面對家庭暴力,不得不讓;或是覺得對方需要照顧,不忍心不讓;抑或是自覺對方才是對的,應該要讓。不管是哪一種狀況,忍讓的一方是非常自發性地調適,因為調整自己通常比忍受另一方的威脅、痛苦和失望等情緒容易多了。互動時未經審慎思考的單方忍讓,長期下來形塑的關係也稱為自我借貸關係,亦即順從忍讓的一方不斷出借自我,放棄為自己作主的機會,導致自我功能逐漸低落(underfunctioning),強勢支配的一方則是不斷替對方作主,日益膨脹自我功能(overfunctioning)。 

另外,包文早期的著作也描述一種情緒主導的伴侶互惠關係(marital reciprocity),是雙方面對歧異,為了降低彼此的焦慮,各自退讓,放棄一點自我,以迎合對方期待維持和諧關係。例如,有不少伴侶在婚後放棄各自原本的工作而共同創業,藉此滿足雙方渴望親近的需求;她讓他對外發號司令,他讓她掌管財務。

為了降低外在環境可能引發的雙方摩擦,她為他減少與婚前朋友的聚會,他為她放棄婚後無法一起共享的嗜好,他帶著她出席所有活動,她為他打點生活所需。這種互動方式所帶來的穩定,有賴雙方感覺彼此的放棄是否獲得公平對待,關係和諧的代價是雙方越來越黏膩,越來越依賴對方。

在外人看來是神仙眷屬,好似理想的伴侶關係,但兩人的情緒依賴如繭一般束縛彼此,雙方逐漸喪失獨立的自我,甚至無法獨自生活。如果有一方死亡,常見另一方頓失依靠,生活能力下降,有人因喪偶而哀傷致死,有人則是需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適應新生活。

前述的情緒關係模式,討論時將互動關係局限於發生分歧的兩人關係。然而兩人相處所引發的壓力與焦慮,很少局限於那段關係之中,更常見的狀況是把他人牽扯進來。牽扯他人的三角關係在生活中非常普遍。

(本文摘自/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Bowen家庭系統論與案例詮釋/商周出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