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兒童最常待在冷氣房中,盯著小小的螢幕,一看就是一整天,但只要每天戶外活動達 120 分鐘,將有效避免近視或減緩惡化。醫師也補充,陽光可以促進眼睛產生多巴胺,因此能抑制眼軸拉長,也有助於促進孩子吸收維他命 D,對小朋友的骨骼發展、長高都有幫助。
學童近視發生年齡越來越低,孩子可能在學齡前階段,就因近視前往眼科就診,國健署「106 年度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顯示,學齡前兒童(2 至 5 歲)近視率為 7.95%,小學兒童(6 至 11 歲)近視率為 48.66%,因此家長該如何避免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近視,將是一個重要課題。
遠視儲備量是嬰幼兒天生的「健康存款」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所謂的眼睛健康存款,也就是「生理性遠視儲備量」,可抵抗近視的發生。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醫指出,嬰幼兒眼睛天生即具備生理性遠視,原因在於寶寶眼球較小、眼軸較短,此時雙眼處於遠視狀態,成長至 18 歲後,眼軸會回到正常距離,「遠視儲備量」也會自然歸零。
吳佩昌形容,遠視儲備量與近視之間的關係就好比財富和負債,錢一旦花完了,就會進入負債階段。意思就是,孩子若用眼過度,將會快速的消耗遠視儲備量,最後遠視儲備量不足,便可能罹患近視,甚至發展為高度近視。而近視為不可逆的疾病,只會越來越惡化,不會復原。
不同年齡層各自遠視儲備量如下:
- 0 至 3 歲嬰幼兒:應具備 150 至 200 度遠視度數。
- 4 至 6 歲幼兒:應具備 100 至 200 度遠視度數。
- 國小低年級(7 至 8 歲):應具備 100 度遠視度數。
- 國小中、高年級(9 至 12 歲):至少應具備 50 度以上遠視度數。
戶外活動可有效防止兒童近視,也能幫助長高
為抵抗近視的發生,提早預防才能守護孩子的「遠」宇宙。國健署「102 年國小低年級學童視力保健介入計畫」結果發現,兒童每週戶外活動達 11 小時,1 年平均可減少 55% 的近視發生機率;每週日照時間超過 200 分鐘,則可減少 49% 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顯示戶外活動對兒童近視防治相當重要。
吳佩昌提到,透過戶外活動,除減少孩子近距離用眼的時間,在亮、寬、廣、遠的戶外環境,能讓眼睛的睫狀肌放鬆,加上陽光會刺激視網膜釋放多巴胺,抑制眼球軸長增長,幫助兒童眼睛成熟,可減緩近視的發生及惡化。而陽光也有助於促進孩子吸收維他命 D,能幫助骨骼發展、順利長高。
避免用眼 NG 行為,常常護眼保護眼睛
另外,孩童在昏暗燈光下看 3C、看書、在搖晃的車上閱讀、睡覺時不關燈(視網膜細胞受刺激無法充分休息)都是常見的兒童用 NG 行為,應盡量避免。吳佩昌強調,想掌握孩子眼睛健康、預防近視,平時透過各種方法護眼格外重要,在家、在校都要做。其他護眼方法包括:
- 「3010」法則:用眼 30 分鐘、休息 10 分鐘。
- 每日戶外活動:至少 2 至 3 小時,如果無法出門,可善用家中空間,向事陽台、走廊、庭院等。
- 3C 用品使用限制:未滿 2 歲兒童避免用 3C、看螢幕;2 歲以上一天不超過 1 小時。
- 視力檢查:3 歲開始可以帶孩子每年定期 1 至 2 次視力檢查。
- 均衡飲食:可以多攝取含維生素 A、維生素 C、B 群、深綠色蔬果。
- 執筆、坐姿正確:閱讀距離應保持 35 至 35 公分,書桌高度要讓手肘自然垂下平放,臀部坐滿椅面、雙腳要採到地。
國健署建議,炎炎夏日,家長不妨趁著暑假期間規劃親子旅遊,遠離工作或讀書壓力的同時,甚至增加家人間的相聚時間與情感,促進親子間的互動,可說是一舉數得。而多接近大自然,享受陽光、藍天、大海與綠地等環境,帶著孩子一起放鬆「靈魂之窗」,讓眼睛多多休息,才是最重要的事。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