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AR/VR技術 半身癱瘓患者復健後可行走

觀傳媒/ 2023.07.13 12:33

(觀傳媒台北新聞)【記者蔡宇辰/台北報導】腦中風癱瘓患者治療福音!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設計一套結合rTMS與擴增/虛擬實境(AR/VR)的復健方案,主要治療對象是因為中風導致肢體動作障礙的患者,神經復健科賴建宏主任指出,有一名出血型腦中風患者在半身癱瘓後,在執行1個月的復健療程後,已可穩定行走,上肢也從無法自己活動到可以自主活動,復健成果令人振奮。

賴建宏表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技術是復健組合的第一步,主要透過磁場產生的電流,刺激或抑制神經細胞,提升腦可塑性,可讓後續進行的傳統復健效果更好,但事實上,傳統復健療程常常面臨枯燥無趣同時影響效果呈現等問題,包括手部抓握、踏步、練習平衡等動作皆是患者常見的反覆性動作,患者做沒多久就會覺得無聊。

而研究團隊則設計相對應的AR遊戲,主要針對認知、上肢、下肢及平衡訓練,例如偵測患者抓握的手勢,將畫面上的物品移動到特定位置,或行走在各個風景的虛擬空間中,透過繞開、閃避障礙物等遊戲設計,達到復健的效果,另外再結合得分、排名等挑戰元素,可增加病患的興趣與動力,相對的,遊戲同時也記錄了復健時的各項數據,提供醫師進一步分析患者狀況調整療程。

賴建宏強調,透過多種技術進行神經復健,不僅讓患者在復健過程中更輕鬆、有趣,同時也相對縮短復健時程並提升復健成效,之前就有一名50歲的出血型腦中風患者,原本已半身癱瘓,但透過密集的rTMS等傳統治療,再輔以AR/VR復健,患者約莫1個月後就恢復到可穩健行走的狀態,還有其它患者復健成效佳,不僅走路速度變快,手腳的力量也增加了。

賴建宏說,由於部分中風的病患因為負責四肢活動的腦部神經損壞,導致兩者之間失去連結,無法發送正確的訊號到四肢,影響患者的四肢不聽使喚,因此必須讓患者透過有意識、規劃過的復健動作,重新訓練腦部神經,甚至活化周邊健康的神經細胞,達到替補損傷神經的作用,因此團隊設計AR擴增實境提升復健的成效,包括極地登峰、開車、圖形配對等遊戲,訓練範圍包括平衡能力、日常及認知功能,賴主任強調,目前國內外少有以復健為目的設計的AR遊戲,而AR可彌補與改善VR與真實世界缺少互動的缺點,此外未來亦可以結合智慧醫療進行遠距復健。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指出,除了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加上AR/VR復健,可以更進一步加速病人上肢和行走功能的進步,目前中心也規劃機器人輔助復健結合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或AR/VR治療方案,期望為不同患者找出復健成效最佳之治療方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