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時報/記者鄒志中報導) 抗藥性肺癌抗癌藥物35d研究再傳捷報!!中國醫藥大學腫瘤及藥化團隊發表肺癌治療藥物研究成果於國際優質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腫瘤疾病,也是全球致死第一名的癌症,肺癌標靶治藥物療後往往因出現抗藥性而復發;世界知名癌症基因科學家、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與郭盛助講座教授帶領的腫瘤及藥化研究團隊致力尋找最有效的治療藥物;最新研究發現使用具有EGFR抗藥性的肺腺癌細胞來篩選一系列新穎的薑黃素衍生物,其中衍生物35d藥物毒性低微、安全性高,但對於抗藥性肺癌,具有比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的薑黃素高出10倍以上的抗癌療效。
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院士、郭盛助講座教授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35d可活化癌細胞內hsp70-bag3-p62路徑,促進EGFR蛋白降解,可導致抗藥性肺腺癌細胞死亡;單獨藥物使用時,35d甚至比臨床最新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更能有效抑制抗藥性腫瘤細胞生長,而合併使用35d與EGFR抑制劑,則可顯著減緩EGFR突變之肺腺癌復發,延長實驗小鼠生命。
此項發表在國際優質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研究結果「在EGFR突變型肺腺癌中,二芳基庚烷35d通過誘導hsp70介導的EGFR溶酶體降解來克服EGFR TKI耐藥性」Diarylheptanoid 35d overcomes EGFR TKI resistance by inducing hsp70-mediated lysosomal degradation of EGFR in EGFR-mutant lung adenocarcinoma,由中國醫藥大學腫瘤研究團隊洪明奇院士、李培志助理教授、鄭維中教授與中國醫藥大學藥物化學團隊郭盛助講座教授、謝閔凔副教授合作完成。
在亞洲包含台灣約50%肺腺癌具EGFR基因突變,此類肺腺癌病人臨床上可使用EGFR抑制劑標靶治療。傳統EGFR抑制劑設計用以抑制EGFR”活性”為目的,然而臨床結果證明,接受此類藥物治療的病人往往在兩年內因產生抗藥性而復發,而此類復發腫瘤往往具有高度異質性,因而目前對於此抗藥異質性的復發腫瘤尚無有效的治療方式。
尋找有效的藥物(right drug)、在正確的時間點(right time)、使用在正確的病人上(right patient),一直是洪明奇院士研究團隊開發癌症精準治療的重要方向。
洪明奇院士研究團隊持續研究EGFR基因突變、EGFR抑制劑抗藥性之晚期肺癌的治療方式,在實驗中意外發現以shRNA方式降低EGFR ”表現量”後,可導致20種以上具不同抗藥性機轉的肺癌細胞死亡。顯然,”抑制EGFR表現量”對於此抗藥異質性肺腺癌可能是一正確的治療策略,然而shRNA的技術目前尚無法直接應用於臨床治療。
為找到可應用的治療方式,洪明奇院士研究團隊進行一系列有系統性的篩選,從過往超過2500篇文獻中尋找出9類天然化合物曾被報導可降低癌細胞中EGFR蛋白表現量,其中5類化合物曾在人體測試,尤其薑黃素甚至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但薑黃素水溶性較差且生體可用率低,仍須進行劑型改善或是結構修飾才可望成為臨床藥物。中國醫藥大學藥物化學團隊郭盛助講座教授多年來從事抗癌藥物開發,針對薑黃素可能導致低水溶性及生體可用率的結構進行修飾,開發了一系列新穎的二羫基酯基薑黃素衍生物物,與洪校長的團隊跨領域結合,創造傑出的研究成果。
此臨床前研究發展出的抗癌藥物35d,預期將來可使用於復發後的抗藥性肺腺癌病人或是與臨床EGFR抑制劑合併使用於EGFR突變肺腺癌病人以延緩腫瘤復發、延長EGFR抑制劑使用時間。詳見國際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https://ppt.cc/fxWX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