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李亮瑾與先生目前育有兩子,分別為 2 歲 3 個月與 9 個月大。日前李亮瑾發現兩個孩子同時發燒,後續更是全身起紅疹,甚至出現吃不下副食品的狀況,就診後才知道原來二寶皆感染腸病毒。腸病毒會使病人喉嚨出現破洞,導致食不下嚥,因此在寶貝感染期,家長需學習照顧與飲食策略。
最近腸病毒依然處於流行期,不少家長都在為了感染腸病毒的子女而忙得焦頭爛額,女星李亮瑾也不例外。腸病毒於每年 3 月底、4 月初時進入流行期,並於 5、6 月時達到高峰,預計 9 月份開學後將再度出現一波流行。目前社區以克沙奇 A 型為主,但腸病毒 71 型、D68 型都有在活動中,家長與孩子不可不慎。
雖然進入暑假,但仍有部分學前教育機構並未放假,而腸病毒更是常在校園、幼兒園、安親班、家庭等地點傳播。家長與孩子要注意的部分是,腸病毒傳染力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感染,且腸病毒好發於 5 歲以下嬰幼兒,是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但大人也有得病可能,只是症狀普遍較輕微。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症狀以起紅疹、食慾不振為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申說明,兒童腸病毒的症狀隨著型別不同而改變,常見的是發燒、喉嚨痛、紅疹,若醫師在檢查時發現兒童咽喉出現水泡或潰瘍,便可能診斷為腸病毒典型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症。
腸病毒常見 6 大症狀
- 疱疹性咽峽炎
- 手足口病
- 發燒
- 紅疹
- 喉嚨痛
- 流鼻水
- 咳嗽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指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大多不太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反而是以發燒、食慾不佳、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嘔吐為主。
感染腸病毒若發燒、喉嚨痛,只能症狀治療
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可治療腸病毒,多採取退燒、止咳、症狀治療等支持性療法,李亮瑾也提到,孩子一度曾高燒到 38、39 度,服用退燒藥後無效,塞了塞劑後才勉強退到 37 度低燒。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邱南昌曾說明,若孩子感染腸病毒出現發燒症狀,使用溫水擦澡、睡冰枕或用退燒藥幫忙一下,主要用於症狀緩解、減輕不舒服,約發病後 7 至 10 天內後將自行痊癒。
許多家長會擔心孩子身上起的紅疹,或嘴裡的破洞該如何處理,其實隨著疾病緩解,這些症狀都將自行消退,只是如果孩子恐會因此食慾不振或拒絕進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徐于康建議,孩子的飲食或家長照顧策略可以遵循以下方法,包括:
- 先使用口服止痛藥物或口腔局部止痛噴劑減緩孩子的不適。
- 準備一些軟質食物,或將食物放涼點再吃。
- 這段期間孩子可食用布丁、果凍、運動飲料等冰涼食物。
家有腸病毒病童,環境消毒最重要
疾管署提醒,民眾平常使用的消毒用品「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但食物部分經過加熱處理、內衣褲浸泡熱水,可有效減少腸病毒傳播。環境的部分,則需使用市售含氯漂白水才能達到效果。且環境消毒建議使用 500 ppm 濃度的漂白水;如果是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染物品或表面,則建議使用 1000 ppm 漂白水。環境消毒應把握 3 重點:
- 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 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 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腸病毒來勢洶洶,尤其校園或托嬰中心等機構人群聚集,腸病毒容易在小朋友、大人之間交叉傳染,回家又可能傳染給其他家人。因此平時保持勤洗手、環境消毒、均衡飲食、減少在人潮擁擠場所停留的時間等習慣,才是最基本能預防腸病毒的方法。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