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柿子 報導
認識「是枝裕和」這位導演的契機是2010年在台灣上映的《空氣人形》,當時我「涉世未深」,還沒辦法領悟這位導演鏡頭中的醍醐味,就在2018年看過《小偷家族》後澈底淪陷,緩慢卻優雅的鏡頭傳遞出溫暖的味道,即使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中,發生許多讓人痛苦的事,在畫面中還是能看出可愛之處。
有時候溫暖的鏡頭,會導致故事更加殘忍,卻依舊欽佩這位導演心中的溫柔。然而在看過《怪物》後,卻在心中出現大量的悲傷,因為導演把全部的溫柔都給了故事角色,而觀眾坐在影廳裡一點辦法都沒有,在難得如此商業的敘事法中,是枝裕和說出了一個非常哀傷的故事。
當然,對只想進電影院放鬆的觀眾來說,本週《不可能的任務》或《元素方城市》絕對是更好的選擇,但在「電影」這門藝術上,我認為是枝裕和絕對更上了一層樓,透過3種不同的視角看同一件事,把家長、老師,乃至於整個體制都變成「怪物」的推手,觀眾心中的立場也跟著不斷轉換,直到最後看見結局,讓人坐在椅子上久久無法自己,非常撼動人心的電影,是枝裕和的溫柔已經變成他向世界宣戰的武器了。
《怪物》以單親母親、老師、孩童3種不同的視角,來講述一段看似普通的孩子爭吵,卻因不同的立場與證詞,以致情況漸漸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就在某個暴風雨的早晨,孩子們失去了蹤影…。
之所以說《怪物》為是枝裕和導演最具商業價值的作品,我想關鍵應該就在敘事方法。過往的是枝裕和作品傾向以線性的架構說故事,即使處在多麼惡劣的情況中,是枝裕和也會用平靜、和緩的鏡頭,告訴觀眾「其實沒有這麼嚴重」。打開Netflix看看「舞伎家的料理人」就知道,當2個角色緩緩地走在路上時,雙方心中的疙瘩就解開了。
但《怪物》全然不同,是枝裕和使用了在好萊塢常用的「不同視角」來敘述故事。在「母親」的視角中,為了保護自己受害的孩子,老師與整個教育體制成為可憎的加害人;在「老師」的視角中,站在維護其他學生權益與保護學校的立場下,小主角「湊」成為霸凌其他孩子的壞蛋,母親也變成恐龍家長。
在原本應該合作的關係不斷拉扯下,是枝裕和擅長的「平和鏡頭」居然變成了刺傷觀眾的利器,每一次母親到學校找校長時,倒車入庫的畫面傳遞出無比的焦慮;老師在遇到每次事件時的關心與愛心,也成為觀眾「你怎麼不問清楚」的心焦。
正當觀眾以為,所謂的「怪物」就是指讓一連串誤會造成的極大錯誤的社會體制時,導演卻又在「小孩」的視角中爆出極大震撼彈。整部故事其實就是「湊」自我認知、摸索情感的成長史,為了不想成為同儕眼中的「怪物」,他忍住心中的情感與大家一起欺負「依里」,卻同時又無法接受自己對喜歡的朋友這麼殘忍。
我尤其喜歡把抹布甩向湊的那位女同學,是枝裕和太會選角,那個看起來早熟的小女生打醒了湊,讓他看清楚自己的謊言對母親、老師與依里的傷害有多大,從此刻起,湊才真正開始面對自己。
我們常說要能「溫柔地接住」這些受傷、走錯路、心中充滿疑惑的孩子,但其實自己卻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怪物」。母親隨口說出「腦袋裡裝著豬腦,應該就不算是人吧」、「在你擁有家庭這個寶物前,我會一直努力的」這番話時,刺傷的是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成為父親模樣的湊。老師為了學校名譽而假意道歉,沒有進一步探究孩子的內心時,更使得事件往無法收拾的方向發展。
當自以為是的「愛」變成重擔,湊與依里就變成了「怪物」。是枝裕和的溫柔,給了這2個孩子一個防護罩,孩子們在廢棄電車裡可以做自己,享受著與喜歡的夥伴一起玩的快樂。但是枝裕和的殘忍也就在這裡,當母親與老師努力擦拭車窗玻璃時,大雨與泥濘也不斷地遮住2人的視線。雖然導演沒有在電影中明說,但我認為終究沒有人可以接住湊與依里,他們快樂奔跑在強光下,而非回到大人們認為的「家」。
此時再回想,教導湊可以吹管樂器,把秘密全部「吹出來」的校長,她用長年的教育經驗稍微接住了湊,這是多可貴的一刻。可惜強風與暴雨來得又急又快,一切都太晚了!
曾經我也被迫變成怪物。家人看著新聞指著說「噁心」的時候、老師打電話給媽媽暗示「不正常」的時候、教官在講台上冰冷地說「這些人都會不得好死」的時候,天知道要用多大的力氣才能走過這些迷惘和自我質疑,有多少人能夠從地獄中爬起?又有多少人就毀在這些怪物的手中?是枝裕和太驚人了!我給《怪物》象徵「影壇經典」的5顆柿子,我由衷期盼這部電影得獎連連。
酸柿子點評:這部電影也算是恐怖片吧!一群老師像殭屍一樣鞠躬道歉,根本撞邪!
影評等級:(0顆柿子~5顆柿子)
0顆柿子:影史奇觀;0.5顆柿子:不值一提;1顆柿子:絕對傻眼
1.5顆柿子:眉頭深鎖;2顆柿子:一陣尷尬;2.5顆柿子:尚未成熟
3顆柿子:可有可無;3.5顆柿子:瑕不掩瑜;4顆柿子:不看可惜
4.5顆柿子:強力推薦;5顆柿子:影壇經典
作者介紹:電影部落客「Mr.柿子」,從大學時代開始迷上電影,過著沒有電影活不下去的生活,曾經有一天趕過6場電影的瘋狂紀錄,誓言為每部看過的電影,寫一篇評述,至今已破千篇文章。
《本專欄固定每週五刊出》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