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國內外節目力求創新,有些是「依樣畫葫蘆」,而有些稍微修改甚至整套搬來,客家電視成立20年來,各類型節目團隊,不斷進行「大腦風暴」,動畫、行腳、音樂嶄新突破,緊扣客家電視每一年的主題,盡情發揮。 「說到這個客家,第一個直覺,大概就是咱們客家的硬頸精神,勤勞節儉、客家粄條、客家小炒、客家小吵,還有漫天飛舞的桐花啊!天公啊!落水啦!」 精緻動畫搭配幽默十足的旁白,客家電視和臺灣吧,2016年開始合作推出電視、網路節目,帶民眾深入淺出、顛覆刻板印象,重新認識客家,系列影片成為許多學校的教材,讓年輕學子對客家有新的想像。 民眾:「因為這個臺灣吧做的那種的影片,是很新、很新潮的,它是說這個裡面有些東西,比較新的名詞還是什麼,希望是可以聽見客語的。」 民眾:「因為我看到這集是說客家的由來,所以不論是用客語還是華語,我都覺得,我想要知道、了解裡面的內容。」 「我們都一樣,卻有一樣的不同,陪你到最後,當你真的看懂我。」 有動畫、有故事、有音樂、有知識點,客家電視耗時長達3年製作的音樂科普動畫《音樂關鍵字》,2022年問世後勇奪國際大獎,而隨著觀眾口味變化、觀看水平提升,和節目市場競爭白熱化,客家電視每年節目製作,除了求新求變,「緊扣主題」成為關鍵。 前客家電視副台長 湯昇榮:「每年就訂一個主題,是說所有的節目,就都跟著這個主題來做,我們在裡面有很好的設計,到現在我看到的客家電視還是這樣。」 客家電視台節目部經理 羅亦娌:「其實我們現在談到,做影像、做電視節目,走到2023年其實變化非常地大,現在所有的朋友,他們都是透過不同的方式,來看影像、看電視,當然客家電視,就要努力來推出不同類型,我們說多元的節目類型給大家看,給我們的鄉親朋友來看。」 「叔叔賣,便宜賣,我是你的菜,非吃不可,大家都知道梨山有三寶,一個是雪梨、茶葉,還有一寶就是高麗菜,你聽得懂客家話,一點點。」 節目創新其中一環,包含找來後生主持行腳節目、音樂節目各種樣態,都讓更多客家後生不一定要就讀傳播、客家相關科系,也能直接參與節目製作。 客家電視台節目部經理 羅亦娌:「比如說我們今年就會推出說,和客語有關、是5分鐘的,我們叫《客語半生熟》,或者是半小時我們說,像人脫口秀類型的跟客語有關的節目,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接觸我們更多的年輕人。」 跳脫其它電視台,購買外國創意,簡單模仿改裝,客家電視節目突破的道路上,創意研發、動腦不停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