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未矯正的聽損正加速大腦萎縮 台美醫學專家聯手倡議「重視聽篩守護失智」

台灣好新聞/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23.07.06 00:06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新聞圖片


為加強國人預防保健意識,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與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特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耳蝸與公共衛生中心Frank Lin教授來台共同研討長者失智預防相關議題。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醫療照護成本達2.8兆美元。目前,台灣估計有超過31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將以平均每年增加1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

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失智潮」,長期推動失智症照護服務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劉建良主任,在以社區為中心的醫療照護過程中,認為做到「全人照護」有絕對必要,除了飲食與營養、情緒、生活照顧之外,聽力與社群互動也不可或缺,對於失智程度的延緩也有相對助益。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有些甚至是可以預防的。Frank Lin教授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曾深入追蹤639名36至90歲的民眾超過十年,每隔一到兩年接受一次聽力和認知能力測試後發現,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加速大腦萎縮與其他大腦的病理性變化(如大腦白質病變)。輕度聽力損失會使失智症風險增加一倍,中度損失會使風險增加三倍,聽力嚴重受損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般人的五倍。

2020年刺胳針醫學期刊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失智症的12大風險因子中,名列第一的就是聽力受損。Frank Lin教授因此建議,可藉由矯正聽力損失減少處理聲音的負擔、提供更多的大腦刺激並提高社交參與度,來降低失智風險。而相關的追蹤研究仍持續由包括約翰霍普金斯的美國多所大學聯合研究團隊進行中。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劉殿楨教授指出,65歲以上長者因為聽覺毛細胞老化,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有聽損狀況,生活中除了有漏接電話、社交困難外,還可能因為聽不到交通號誌聲、警示聲等而有較高的危險。建議從聽力開始發生退化徵兆的50歲開始,每年要做一次聽力檢查,了解是否有聽損症狀,如果有聽損超過40分貝可能影響生活及有安全疑慮時,即可採用助聽器輔助介入,最大化地減少聽力下降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張立鴻副教授同步表示,認知領域通常分成社會互動與社會連結。年紀增長的過程中,社會互動與社會連結也可能會隨之減少。而聽力損失通常是社會孤立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經常感到孤獨的人,大腦老化速度通常比其他高齡者來得快。

「重視聽篩,守護失智」倡議會議中,透過多位專家演說,匯聚國內產學界共識,期能促使國人加深對聽力篩檢與失智預防的重視,透過及早發現高風險因子及矯治,即可降低失智症醫療照護成本及社會成本。

更多新聞推薦

台現今年首例本土霍亂 20多歲男疑生食魚鮮中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