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家暴案件頻傳,新北市一名年輕家長在社群平台中公開自己用藤條抽打女兒小腿的影片、照片。日前一名小兒科醫師也坦言自己以毆打、體罰的方式管教 3 名孩子。長年負責兒少保護的醫師提到,經濟、親職壓力、單親等因素的確提高家暴風險,但行為終究與人的個性和情緒管理等能力最相關。
今時今日,選擇以體罰管教子女的家長仍不少見,點開社群討論串,偶爾會發現大家熱烈討論著哪種藤條打不斷、適合管教。而實際執行體罰的父母也存在,一旦管教不當就容易演變成家暴案件。
兩大管教過當案件引起社會譁然
日前一名父親公開自己用藤條處罰女兒的影片與照片,今年才小五的女童跪在地上,被打得渾身傷、痛得哀號,而父親的理由竟是只因為女孩考第 5 名此案涉嫌暴力管教。亦有另一名兒科醫師坦言自己在管教上遇到困難,為了讓孩子記取教訓,選擇「打了小孩」,引起社會譁然,此案最後也被通報 113。
2022 年,家暴案總共通報 156,864 件,其中為兒少保護案件高達 25,193。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同時也是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兒少保護案件。他指出,施虐者的對象通常以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為多,也是受虐兒生活中的核心對象。
家庭構成與家暴無關,只與個人最相關
不過家庭的構成型態,與家暴與否並無直接相關,呂立認為,單親、再婚等情形只能當作風險因子,不會因為家庭有著特別的構成,就一定跟家暴有關。以單親家庭為例,單親照顧者可能需要獨自承擔照顧、經濟與親職壓力,但優勢是可以獨自決定規劃;若為雙親家庭,磨合洽當或許壓力可均分,但雙方意見磨合的過程可能也會成為壓力來源。
因此,家暴案是否發生,與當事人本人的個性、情緒管理能力與壓力耐受度最相關。呂立強調,「每個人對於挫折忍耐力和壓力忍受力的承受能力不同,的確有人在外形象非常好,但我們不會知道,當壓力超過承受閾值,他的表現會不會出現變化。」有時候理智線斷裂,衝動與暴力攻擊,就可能成為他們下意識的反射動作。
家暴使兒少背負深刻創傷,專家皆不樂見
家暴對兒少的創傷,會因受虐者的年齡、方式、持續時間、引起的傷害等原因而有所不同,後續的議題還包含兒少所受的創傷是否能療癒。無論孩子是否經歷家暴或看見家暴,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呂立提到,過去曾有個病童生前最大心願就是父母不要再吵架,顯見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深刻衝擊。
呂立強調,所謂的暴力已經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發洩情緒的管道,以此控制他人的手段。兒科醫學會發布聲明表示,可以理解家長教養孩子的壓力,但「體罰」沒有辦法達到教養目的。對孩子施以「暴力」,即使暫時有讓孩子害怕恐懼的效果,但長遠來看,反而容易造成孩子腦部發育、永久性神經、精神等創傷,與行為偏差,最後造成嚴重身心健康與社會問題。
針對施虐者的支持與照顧,台灣尚且不足
至於家長可以尋求哪些資源?如果已經是被通報 113 的家庭,由醫院成立的兒少保護中心大多會介入幫助家長,呂立指出,課程內容通常會從分析壓力開始,助家長尋找自己的地雷、被踩雷後如何情緒控制,以及親職教育等,在醫療院所及社區,都能找得到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幫忙。
但呂立也點出現行制度下的困境,目前對於施虐者的處置,僅僅是以團體課程方式進行 6 次心理治療,如果行為不改變,就算將施虐者與受虐者隔離,也難保家暴就不會再發生,因此施虐者本身的支持、輔導跟照顧相當重要,需要心理師,或者治療團隊,一步一步地進行長期輔導。
呂立指出,對於施虐者的治療過程,國外通常會持續追蹤一年,且每周都會安排治療,每一次療程設定一個目標,鼓勵他們去完成,確定能在過程中改善。雖然台灣關於親職教育的課程、書籍很多,但課程結束後,只要施虐者自己未覺察、不願意學習,甚至拉不下臉改變,就只會是徒勞。
家長育兒壓力需適當提出、尋求資源
針對平時有育兒壓力的家長,兒科醫學會強調,希望所有教養兒童的家長與照顧者,正視本身遭遇到的生活壓力與心理創傷,必要時積極求助各種資源,如心理諮商等,可以為了孩子而勇敢面對,好好學習情緒管理、達成非暴力溝通與正向教養,以適當的方式來教養孩子。
兒科醫師也是人,一樣可能出現管教不當的問題,在親職教養過程中預見的困境,有如每一個平凡無奇的家庭;而單親家庭也不應該被貼上標籤,因為他們不見得就會管教失能,最終還是得回歸到人的身上,一旦發現自己情緒控管不佳、容易衝動行事,建議尋求第三方協助,以免最終發生遺憾,更使親子關係出現難以彌補的傷口。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6 成父母曾對孩子施行打罵教育!兒盟:家長應翻轉觀念,讓正向教養取代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