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政時報 薛秀蓮/台北報導】
《今周刊》於6月28日、29日舉辦第六屆【台灣大未來 國際高峰會】,首場專講對談由《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擔任主持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與永豐投顧總經理李學詩則以「面對世界變局,企業突圍契機」為主題,分享2023年的台灣經濟展望,以及對於未來經濟前景的觀察跟建議。
張建一表示台灣經濟成長的三大方向分別為:創新成長、投資就業以及青年分配。創新成長能夠吸引Google、微軟等國際大廠投資台灣,設立研發中心,到進一步佈局前瞻太空產業。投資就業的部分,政府確實執行6兆投資,協助推動亞洲高階製造中心,而透過台商回流以及境外資金移入,可以加速半導體、AI以及5G基礎建設的發展,ESG趨勢帶動擴大投資綠能產業,同時加強振興國內內需市場。
張建一認為認為台灣應該深化推動五大政策,第一為透過數位優化,讓台灣數位能力升級,以及注重永續投資,達成淨零碳排轉型目標;第二為透過加強技術,讓台灣的創新價值提高,使台灣的品牌可以更加國際化;第三為透過科技活化,讓各產業可以跨領域整合,同時提高資安防護能力;第四為優化人才結構,加強人才技能培訓,讓台灣產業價值提升,第五則是透過多元的國際合作,讓台灣可以掌握國際商機,在國際供應鏈當中搶先布局。
展望全球投資環境,李學詩認為目前高利率環境持續發酵,升息政策導致景氣下行,中小企業營運壓力增加,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雖如預期逐漸趨緩,但殖利率目前還是在區間震盪,投資人需持續注意中小銀行的貸款危機爆發。
李學詩認為下一個脆弱的環節可能是美國CRE(商業不動產)市場,目前CRE財務面四大指標尚屬穩定,CRE風險也都集中於小銀行,整體風險仍在可控範圍,但租金下滑、空置率升高,使得CRE市場還是有潛在危機存在。
李學詩提到高利率環境導致企業破產家數增加,2023年5月企業破產家數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單月50-60家,快速上升至273家,目前申請破產保護的企業以私人企業或規模較小的掛牌企業居多,產業以非核心消費、醫療保健與工業為主,其中多為資金需求高(高負債比或高募資需求)、弱勢產業族群(需求回溫慢)的企業。
李學詩認為,在AI產業繁榮下,AI互動將在各領域產生新的應用價值,如AI雲端、自駕系統、MR/AR裝置與生產自動化都將因為AI的導入而加速發展,高性能運算(HPC)的需求增加,也將加速台灣半導體的技術發展,投資人可以持續關注AI的後續發展趨勢,領先佈局投資機會,而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也是一大潛在機會,若明年聯準會開始實施降息政策,投資市場將有望回歸成長復甦。
原始新聞來源 台灣景氣下滑速度超乎預期|全球通膨發威 下半年投資重點一次看 警政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