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兩個人從相識、相處、相戀乃至成家,都需要互相磨合,更何況是生下孩子之後,親子之間更需要下功夫找出好的相處之道。透過 4 堂課,父母學習如何以包容、理解的心,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有愛的成長環境,才是父母最該關注的課題。
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當發現與孩子總是難磨合時,可以先行釐清自己的孩子氣質上是不是吻合高敏兒的特質,接下來家長該做的是「包容他、接納他,進而處理他」。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身心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強調,孩子難帶是天生的,父母必須以溫柔、堅定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溝通,但父母也有情緒,加上又沒接受過相關訓練(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不僅和孩子會有很多的衝突爭吵,夫妻之間也可能為了孩子而起爭執。
對高敏兒而言,有安全感、有愛的成長環境是很重要的,而這樣的環境是需要父母去「設計」和「創造」的,到底家長該做哪些「行為治療功課」、上哪些「課程」,才能成為一個有能力為孩子構築?
第 1 堂課:了解孩子氣質是天生的
首先家長必須承認自己孩子就是「難帶的小孩」,一旦承認,接下來就是包容、接納、處理他,不再因不了解而埋怨、抱怨,「畢竟氣質是天生的,可能與遺傳有關,父母也有責任。」
第 2 堂課:區別孩子行為的嚴重程度
接下來是教導父母學會區別孩子的行為表現,哪些是嚴重、不允許、絕對不允許的問題行為,哪些又是不嚴重、可接受的、相對不允許,有跡可循才能讓家長知道何時該制止、何時能放手。實際將遇到問題時的處理方法,以及直接提出家長最常遇到的兒童問題有哪些,像是咬指甲、愛擦嘴等,以及碰上這些問題時的處理方法。
第 3 堂課:父母做好情緒管理
面對難帶孩子家長必須是溫柔且堅定的,不要因為要安撫孩子就事事妥協、什麼都好,重點在「了解孩子」而不是「溺愛孩子」。另外,與子女相處時,家長也應察覺自己的情緒,學習做好情緒管理,這才是給孩子創造愛與安全感環境的第一步。
第 4 堂課:孩子問題行為的實際演練
跟子女相處,父母心中肯定有疲憊的地方,家長不能因為育兒過程心累而不陪伴,甚至不和孩子溝通,使他們缺乏刺激。臧汝芬強調,「陪伴是需要用心的,不是給 3C 就好,也不是問他在功課寫完沒、不是叫他平板收起來就是有說話,這群難帶的小孩若缺乏後天滋養,只會變得越來越不好帶。」
臧汝芬提醒家長,由於高敏兒對於溫度、飲食、人際關係都很敏感,因此如何為孩子設計一個富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就很重要。生活環境的設計上,父母可以移除讓孩子不舒服的「過敏原」,或者是保母家、學校等,都能為孩子做好規劃和沙盤推演,一旦碰到問題能立即處理,過程中也引導孩子當碰到難受的刺激時,懂得說出口求助、明白表達。
為孩子製造一個「安全且富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孩子若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有父母安心陪伴和接納,將來出現問題的機率低,也更能融入群體生活。
文/陳韋彤、賴以玲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
家有高敏兒系列 5》爸爸媽媽辛苦了!心理師推薦 2 實用方法面對孩子情緒、2 教養關鍵順利養育高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