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科技社會觀》地緣政治下去工業化的審思

優傳媒/ 2023.06.06 07:03

去工業化、去工匠化精神是台灣的災難,智能技術落實在製造業及產業鏈重塑的軟硬融合才是王道,政府相關部會是不是該起而行,不是只靠唇語夸夸其談而自我感覺良好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徐作聖(陽明交通科管所大學 退休教授)

 

2023年開春至今,全球產業經濟呈現衰退的現象。雖在後疫情災難中復元仍須長時間的策劃,先進國家謀劃了一系列地緣政治的措施,希望能重振全球產業的霸權地位。

 

在全球一片驚呼聲中,生成式人工智能GPT4在2023年的横空出世似乎宣告著「智能世代」的降臨,智能技術是否足够創造另外一世榮景仍充滿許多未知的變數。事實上,美國製造業式微是經濟衰退的主因,歸因於長期「去工業化」、「去工匠化」的經營模式,也就是「重軟輕硬」策略的執行。

 

從產業發展進程來觀察,人類科技文明演化有三大核心元素:物質、能量、資訊,而此三大元素互動態及因果關係影響科技經濟的發展,其中前兩項元素是發展超過兩個世纪演化的產業技術,而新興生成式人工智能GPT及超智能(ASI) 資訊技術也將迅速滲透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雖然軟硬實力融合是必然趨勢但不代表是「同步成長」的孿生兄弟,其「替代效應」在全球分工的產業結構中也特别值得關注。

 

美國工匠精神衰退久矣,積重難返不易克服。虛實共存、軟硬共治本是智能經濟的核心,「趨軟避硬」强勢平台其實是「便宜行事」的經營方式,也是一種間接「去工業化」、「去工匠化」的槓桿運作。而美國産業菁英企業長期以來透過龐大規模及優勢軟實力,槓桿操弄著全球產業垂直分工的體系,但是當「去工業化」、「去工匠化」反芻成為了製造業長期的衰退的主因,優勢逐漸轉變成為劣勢,着實令人始料未及。

 

美國戰後經濟經歷幾個重要結構性的轉折點:1985年資通訊產業全面發展開啓了軟硬共治資的高科技產業、2000網路經濟的興起促進了平台經濟及社群媒體的發展、2010年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開展、2021年元宇宙及2022年生成性人工智能ChatGPT 的興起加速促成了「重軟輕硬」及「去工業化」的經營模式,聚焦在高性價比的短線操作模式成為常態,同時成為風險投資者追逐的標的。美國政府以政治力及地緣政治手段干預,試圖重返世界領袖的位置,美國「去工業化」短線重商主義在先,而蠻橫無理行剝奪之實,令人遺憾!

 

反觀台灣,自2016科技部獨尊人工智能技術以來認定人工智能將是產業發展重點,綜合成效乏善可陳但仍然受到朝野高度的重視,雖然受到區域地緣政治的影響有限,但去工業化的「共伴效應」卻不容忽視。

2023以本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是典型案例,台灣在全民亢奮/追風的氛圍下,在人力單薄及智能科技實力不如人狀況下,雖對智能技術寄以厚望但未來的方向不明,下一代護國神山的影踪遲遲未現。

 

因地緣政治所影響的全球衰退不是單純可由智能技術來補償,經濟產值主要是要靠的是製造業硬實力,智能科技只能輔助/提高硬實力的效率,但不能取代!若為了成就智能科技的發展而犠牲了持續工業化的機會,「去工業化」的世報就在眼前。

 

「去工業化」快速改變了美國的產業結構,這是資本主義極端的操作。軟體當道、硬體靠邊,這是短線近利的操作,從此美國製造業式微,年輕人不搞硬科技,僅靠花俏的「算力」而不靠基本的工業基礎能長久嗎?而歐洲德法及英國也有「去工業化」的隱憂,台灣難道也準備要步入這些「去工業化」國家的後塵嗎?。

 

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勢不可擋,若任由政府搞「產學合作國家隊」只是虛晃一招蹭預算,企業難道不明白當今政府部會碰到數位及打詐就變成黔驢!台灣上游技術能力薄弱、中游市場幅員狹窄、下游政府懶政不作為,幾乎完全不可能全方位發展超智能技術及產業。台灣朝野在亢奮/跟風智能技術的時刻,是不是應該重新思索智能産業的發展策略?

 

去工業化、去工匠化精神是台灣的災難,智能技術落實在製造業及產業鏈重塑的軟硬融合才是王道,政府相關部會是不是該起而行,不是只靠唇語夸夸其談而自我感覺良好了!

 

作者簡介

徐作聖,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應用化學所、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博士、美國伊利諾大學eMBA。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2010年獲選為「國科會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獎」,至今迄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政府採購法評選委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