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雲門第17屆流浪者計畫啟動 即日起開放申請

報新聞/編輯部 2023.05.31 21:09

報新聞/編輯部

2004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宣布捐出「行政院文化獎」獎金,發起「流浪者計畫」。多年來各界朋友的支持,至今已鼓勵153位青年創作者及社會工作者前往亞洲各國「貧窮旅行」。過去三年,世界受疫情停擺,流浪者計畫也因此暫停;今(2023)年,在智榮基金會及施振榮董事長的鼓勵下,雲門基金會「流浪者計畫」再次徵件,林懷民說,「疫情讓剛從高中、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失落了三年的青春。本來能出去玩、看電影、畢業旅行,卻在最容易對人生有很多渴望與嘗試的年齡歸零。」流浪者計劃希望讓年輕人重拾渴望,徵件年齡也相應調整為18-30歲,旅費獎助最高可達十五萬元,6月1日起開放申請。

吳欣澤與西尤島樂團 受邀於2023春浪音樂節演出
圖:雲門基金會提供

今年為雲門五十週年,林懷民憶起自己不同時期的流浪旅程,在風雨飄搖的七零年代獨自前往歐洲流浪後創立舞團;也在尚無觀光發展的峇里島烏布,發現荷花池畔的燈燭輝煌與點點荷紅靈感,點亮《九歌》的儀式與精神;1993年,在印度菩提樹隙間的斜陽,照射出《流浪者之歌》的稻穀之河。林懷民深知停下腳步,探索不同的世界,「會是一輩子的養分。」今年,林懷民復排《薪傳》,鼓勵因疫情而低潮的民眾從困境中拼搏,林懷民也希望在邊境開啟之際,幫助青年工作者走出國門,繼續突圍。因此,這回「流浪者計畫」徵件年紀調整,參加者也需單獨完成於亞洲國家至少60天的貧窮旅行,體驗不同的世界觀。

 

「流浪者計畫」十六屆以來,共有153位青年工作者獲得流浪者計畫資助,橫跨不同的創作類別。其中,影像工作者瞿筱葳,計畫循著奶奶生前逃難路線往回走,在流浪者計畫面試時,林懷民對她說「如果妳去,妳就放空,什麼都不要想。」三個月什麼都不想的流浪,瞿筱葳回國後寫下的《留味行》,至今為旅行文學的代表作之一。而作為文字創作者的張耀升,在日本流浪三個月後,分別交出時隔八年的小說《彼岸的女人》與散文集《告別的年代》。他也參與了電影《陽光普照》製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建築設計師吳耀庭因震懾於恆河作為大自然建築的張力,帶著建築尺、繪筆和方格紙實地測量,親手拓印人類走向恆河的八十四個河壇,回台後發展《現場的建築史》資料庫,以建築述說城市文化。

第一屆流浪者吳欣澤 2004年出發探索西塔琴源頭,前往印度瓦拉納西專研古印度西塔琴演奏,回臺後成立「西尤島融合樂團」
圖:雲門基金會提供

影像工作者張康儀,原已記錄流亡圖博人多年,因資金不足而中斷,獲得流浪者計畫贊助後得以再次啟程,前往印度德里完成流亡紀錄片《歸途》的最後一片拼圖。導演阮金紅為首位入選流浪者計畫的越南新移民,帶著攝影機返回家鄉越南紀錄家族故事與失婚越南姐妹的《失婚記》,入圍2013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流浪者計畫」也協助春風歌劇團的小生李佩穎前往陝西學習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秦腔」,她在旅途中也學習面對自己,在刻苦的磨練中再次堅定對戲劇的熱情。

每當流浪者成果發表,許多人都會問起計畫發起人林懷民感想,他說「我們要看10年後,這些人變成什麼。」回看流浪者們,作家謝旺霖以單車流浪雲南與西藏,文學作品《轉山》再版至今鼓舞無數青年讀者;噶瑪蘭族裔吟遊歌者吳欣澤投入音樂融合與傳統人聲的傳承,以音樂傳遞臺灣故事到更多地方;劇場工作者王瑋廉2011年起透過「小劇場學校」,和夥伴長期培訓劇場演員及工作者,將創作能量延續;紀錄片導演鍾權近年以不同作品獲得各國紀錄片獎項,並獲選為英國雪菲爾國際紀錄片影展電影之一。雲門現任藝術總監鄭宗龍也在2006年參與「流浪者計畫」後,更確立了編舞這條創作路。歷屆每位流浪者,都在往後生命中不斷成長與探索,而那些受到流浪者計畫贊助而開啟的旅程故事,也各以不同方式在臺灣社會深根發展,成為藝術創作與社會間能量相互交集的有機循環。

林懷民在印度菩提迦耶
圖:雲門基金會提供

第十七屆「流浪者計畫」,自2023年6月1日起開放徵件,至2023年6月30日截止。本屆計畫採線上受理,歡迎熱愛表演藝術、影像、視覺藝術創作,或有志從事公共服務、地方創生等社會工作者提出申請。申請方式及資格詳情與獎助辦法,歡迎至雲門官網https://www.cloudgate.org.tw/wanderer-project 查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