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節氣改變,天氣逐漸炎熱,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暴露於高溫環境的頻率或時間增加,容易讓人感覺到炎熱、心情煩躁、頭痛、噁心等中暑或熱衰竭現象;嚴重時,將導致抽搐、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甚至面臨死亡的風險,或釀成意外事故之死傷。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對於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如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及體重過重者等,更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
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記得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示意圖:截自freepik
國健署說明,預防熱傷害,應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戶外工作者,可使用個人防護用具;在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減少產生更多的熱。在車內,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內 ;也要注意加強散熱,增加環境空氣流通,或以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及採用空氣調節器;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雇主應提供戶外工作者適當休息場所,避免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
國健署進一步提到,「補」充分水分也很重要。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保持每天喝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另外可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而適度調整,但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飲水建議量;若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活動或工作者,身體勢必流失大量的水分,同時體內的電解質也跟著流失,這時候就須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另外,有鹽分攝取限制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要避免亂補充,勿選擇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國健署提醒,要提高警覺「心」。留意氣象局所發布的氣象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請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如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最後,雇主應安排預防熱傷害相關課程,使戶外工作者認識熱傷害的症狀,若發現同事間,出現熱傷害等現象,可以適時的協助,並強化預防熱傷害的發生。
國健署指出,炎炎夏日的高溫環境,慎選外出時間,若是因工作需要,也要掌握3字訣,安心度過高溫氣侯。
本篇文章轉載自 桃園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