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閒,減欲望,我們的人生下半場才有更多的選擇權。(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ChatGPT 等人工智慧運用當紅,也掀起不少的議論。固然它的主題和範圍沒有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複雜,但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宏毅對Open AI的評語:「不要問AI機器人可以為你做甚麼,而是要問,你想要它為你做甚麼?」套用在人生,看來也十分的貼切。
人生,說長不長
人的一輩子到底有幾天?你也許也想過幾年,但沒算過到底有幾天。來看一下,假設你可以活到83歲,不錯了,台灣現在人的平均壽命,好,它就等於三萬天。
算法是,30000÷365=83年,如果活到83歲,大概3萬天。看來還不錯,但想想如果你已經60歲了,那麼還剩的日子是8000天;如果70歲就剩4500天。
大家的觀念應該一樣,對人生本來是没啥精確的概念的,以為過了今天有明天,過了明天有後天,過了後天還有大後天。然而,真正有這樣一個數字擺在眼前時,突然覺得,人生真的好短。
怎麼辦呢?人生真的不是太長,特別是從「餘命」的算法。珍惜眼前,珍惜身邊對你好的人,珍惜生命中遇到的每個好朋友,過好每一天,真的很重要,因爲人生真的很有限,而且無法重來。大家相互好好珍惜每一天,快樂每一天!
劇本,無法偷看,但可改寫
改變人生的關鍵,就在於你能改變多少束縛著你的成見。心理學家鈴木敏昭這樣說。
劇本是由很多的成見所組成,成見有好的,也有壞的,想要改變壞的成見它,就要清楚查明它形成的起因,並且學習改變的方法。
過去的我曾經也被成見束縛,一直無法改變,但正如鈴木敏昭說的,改變是可能的、可行的、有價值的。改變很難,轉型也不容易,但也因爲如此才有趣,值得追求。
機遇不是偶然,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故事。重寫我們人生的劇本,現在想怎麽做,才是重點。
改變人生的時間和空間軸
煩惱的時候,以人類歷史的尺度來思考,或是從宇宙的空間來思考,就會發現你的問題實在微不足道,太多和放不開的煩惱其實很多都是庸人自擾。
我們的大腦存在著不少的認知扭曲或是錯誤的偏見,例如:二分法思考,誤認人世間非黑而白,沒灰色地帶;喜歡把事情過度類化,其實人間事經常一不等於二,二不等於每次或全部;經常做跳躍式的結論,不是決策武斷,就是過度解讀;預測偏誤,時常誇大或眨低一些事情,還常有情緒性偏見,感情用事;或者應該性制式思考,老是應該要、一定要的成見僵固了創意性思維,甚或陷入了自我關連的困境。哇!我們居然存在著那麼多不容易查覺的認知偏見,人生價值的迷霧就藏在其中了!
世事複雜,學會減法
莎士比亞形容人生有七個階段,從嬰兒、學童、情人、士兵、法官、老頭到返老還童。人生從青少年時期的一年一年過,到壯年時期一季一季過,到老年的一月一月過,甚而一周一周過,這種隨著年龄轉變的感觸實在太傷感。
仔細想想,大多數人的一生莫不如此,如佛家所說無法倖免成住壞滅的法則,也難以避開生老病死的定律。莎翁的人生七階段充滿著警示和啓發。
悠閒,減欲望,我們的人生下半場才有更多的選擇權。讓我們一起踏上60歲之後的轉變旅程,開創化繁為簡的心靈豐富新局吧!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