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北當代藝博大型沉浸式藝術導讀 董承濂《若水》以東方冥思打造奇幻體驗

欣傳媒/欣傳媒 2023.05.11 20:12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5/11~14在南港展覽館登場,歷年公共藝術展區「實境計畫」(Node),對於藝博會的空間運用提出挑戰,所呈現大型的裝置藝術品,往往是最受關注的焦點。2023年由「采泥藝術」展出的藝術家董承濂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若水》,創作尺幅9×9米、高4米,其所蘊含的東方冥思也是前所未見,《欣傳媒》專訪董承濂,由他本人導覽,深入作品背後理念,以及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新聞圖片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由「采泥藝術」展出的藝術家董承濂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若水》;圖片/采泥藝術提供

讓自己沉浸在這個冥想光點的悠遊空間中。不斷變化的波浪,竟然也是永恆不變的水平線嗎?水滴懸浮物件在空中漂浮,象徵宇宙大爆炸之初——宇宙的起源是一個熾熱而密集的點,空間爆炸,迅速膨脹…最後,物質凝聚成星系。

《若水》以律動、音樂和躍動的燈光充滿感官,帶來愉悅而平靜的沉浸式冥想體驗。藝術創作以超過十萬片手工製作的鏡面馬賽克打造而成,交織成奇幻的視覺饗宴。

新聞圖片董承濂創作《若水》的出發點,是源於這幾年COVID-19疫情動盪,他想要創作一個讓人安心與療癒的作品;圖片/采泥藝術提供

董承濂創作《若水》的出發點,是源於這幾年COVID-19疫情動盪,所帶來的恐慌與不安,他想要創作一個讓人安心與療癒的作品,原先是南加大亞太博物館(USC Pacific Asia Museum)疫後開館首展的邀約創作,為了呈現完美的光影,他自己製作整個頂棚,在台北當代的展出,並非原封不動搬來,而是按照其尺幅,現地重新製作,花了約一年半的時間,工程浩大。 

新聞圖片水的意象是董承濂創作《若水》的原因;圖片/采泥藝術提供

「水的意象,永遠在變化,又永遠不變。」董承濂解釋選擇水作為主題的原因。宛如凝結的水滴懸浮水平面之上,3米尺幅平面鑲嵌10萬多片鏡片,光造成反射,底下波浪律動,光點也隨之躍動,折射出鏡像萬千的虛幻。整個空間又是另一個語彙,彷彿從華麗星系的大宇宙,遁入到內心寧靜的小宇宙,把東方冥思、入定具象化,是董承濂作品一貫以來讓人著迷的關鍵。

新聞圖片董承濂 內外宇宙 50x150x225cm H鋼、織品、鏡面壓克力、LED 燈、音聲暨電子組件,2021;圖片/采泥藝術提供

董承濂的創作,匯集金工、光影、織品、音樂、磁懸浮、科技等,揭示宇宙的奧秘,試圖讓人找到內心的感動,蔣勳即曾讚譽:21世紀會是現代科技和美學碰撞的最好時間,他的作品有其跨時代的意義。

董承濂的作品語彙豐富,但他坦承,他的作品比較沒有影射太多政治、人文等層面,純粹是美學,比較希望讓人進入到內心世界。甚至他也沒有企圖要讓大家很扎實飽滿地獲得精神的提升,他相信,怎麼去消化這個經驗,每個人有不同方式,有的人純粹放空,有的人想更多從宗教性、宇宙觀詮釋。

「有個時刻可以讓人放空是很珍貴的禮物。」董承濂只不過想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讓有緣的觀眾走進展場,至少可以擁有幾分鐘時間,把一切紛擾都拋在腦後,進入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寧靜時刻。

新聞圖片

藝術家董承濂;圖片/采泥藝術提供

董承濂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主修複合媒體,副修西畫,美國奧瑞岡大學金工與珠寶設計系碩士,畢業後落腳於美國奧克蘭,2013年成立「studioDONG」工作室,作品於國內外美術館與藝術機構展出,2012年入選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40 Under 40」(四十位四十歲以下具潛力藝術家)展覽的殊榮。

新聞圖片

董承濂  時。光。機 之上 40cm x 42cm x 24cm, 杉木、鏡面壓克力、鉛筆素描於發泡材及環氧樹脂、LED 燈、電子組件, 2021;圖片/采泥藝術提供

董承濂東海大學師承蔣勳,是蔣勳的得意門生,董承濂也不可諱言蔣勳對他創作方向的影響。他從國中、高中念美術班,一路到東海大學美術系,蔣勳第一堂課發問卷,請學生寫下最喜愛的畫家、導演、音樂家等,他除了畫家之外,不知道要寫什麼,他才知道藝術領域的浩瀚。

蔣勳沒有流派的流派,董承濂在其教導下,像一塊海綿般,素描、書法、油畫、篆刻、金工、木工、陶藝,甚至表演藝術,什麼都學、什麼都碰,最後融會貫通。董承濂認為,蔣勳的教學方式刺激他思考,理解其他領域創作者的思維,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釐清自己和整個時代的關係、思索自己在藝術史的定位,這對他來說相當重要,無論如何,他最後都會回到初衷:忠於自己。

新聞圖片董承濂大學畢業製作,紅土、銅;圖片/采泥藝術提供

談起當下大型沉浸式藝術的盛行,董承濂語帶保留,他認為,坊間許多將經典作品以多媒體方式感官化的展覽,這樣所謂的「沉浸式藝術」,在他眼中是種娛樂。他更笑著表示,其實他早在20多年前的大學畢業作品,就已經開始嘗試沉浸式裝置藝術的創作。當年他以初生之犢之姿,和同學搬運一百多袋的紅土到展場,把藝廊嚇到,他以銅雕打造像蟲蛹般的巨型生物,掩埋在紅土中,觀眾進到展場,即一腳踩在紅土上面,紅地下設置音響,發出如蟲鳴般的聲音,他藉此想要表達人類是活在大自然裡,而不是控制大自然的主宰。

新聞圖片
董承濂創作高級訂製珠寶,他反思:美化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他創作一只珠寶崁鑲在內側的戒指;圖片/采泥藝術提供  

董承濂念完研究所後,待在美國,一邊在做高級訂製珠寶(High End Jewelry),一邊做自己的創作,持續參加當地展覽,2012年入選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40 Under 40」(四十位四十歲以下具潛力藝術家)展覽的殊榮,該美術館擁有美版羅浮宮稱號,屬於國家級美術館,受到鼓舞之後,董承濂就開始專心從事創作。

新聞圖片董承濂入選「40 Under 40」的作品《悟場Enlightenment+Room》;圖片/采泥藝術提供

「當藝術在意識中昇華,當大腦在出神中入神,當靈魂在擴展中成為宇宙。」董承濂的作品充滿濃厚的宗教情懷,他入選「40 Under 40」的作品《悟場Enlightenment+Room》,每次僅能進去一位體驗者,進入後門關閉,上方的LED燈從幽暗到亮到眼睛不能直視,此時浮現梵唱的聲音,周遭空間是白色磁磚,天花和地板全是金色,就像人昇華到至高境界的狀態。

「我想要做一個作品,讓人體驗著就悟道了。」董承濂的父親篤信佛教,他長年浸淫於宗教氣氛薰陶,不過他一開始的初衷卻是反叛挑釁,年輕時候對於父親強迫他聽道禮佛心生反感,然而就在他以這樣帶點狂傲的態度完成《悟場》後,最後董承濂竟然被自己的藝術作品說服了,他開始相信,真的是有一條精神性的道路,此後他不斷透過作品演繹,想要讓人在那一時刻的體驗裡感受超我。

這次董承濂參展台北當代的創作,是大型沉浸式藝術,讓人沉潛到深層精神世界,他覺得,或許在每個人家中都可有個小空間,可以讓人安靜獨處,他開始思考未來創作一些小型作品,也可以讓人達到冥思境界。

董承濂Nick DONG — 《若水Becoming Horizon》(采泥藝術提供)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
★貴賓預展 (憑數位貴賓通行證入場)
2023 年 5 月 11 日 [四] 2-5pm
★開幕夜 (憑數位開幕夜通行證入場)
2023 年 5 月 11 日 [四] 5-8pm
★公眾展期
2023 年 5 月 12 日 [五] 11am-6pm
2023 年 5 月 13 日 [六] 11am-6pm
2023 年 5 月 14 日 [日] 11am-5:30pm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 (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官網:https://taipeidangdai.com/

【延伸閱讀】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登場 「實境計畫」以台灣藝術家為焦點.首推亞洲藝術贊助人沙龍 
2022台北當代藝博會開幕 BMW╳傑夫昆斯亞洲首站‧NFT作品限時開賣
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聚焦數位藝術、成立NFT專區
===================
撰文/方雯玲 Wenling Fang

立即加入欣傳媒Line@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