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自由撰寫人)
本週有件值得關注的大事,於兩日後(4月27日)便是辜汪會談三十周年紀念日,遙想1993年(民國82年),時任海基會董事長的辜振甫先生與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於新加坡的會面,讓當時的對談成為聞名至今的「九二共識」。以及在2015年(民國94年),前總統馬英九先生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在新加坡進行所謂的「習馬會」,亦讓國際間非常關注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
這兩次會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無論在國際上或是對兩岸人民而言,皆代表達成一個歷史上的里程碑:國民政府與人民政府的破冰。雖然外界總認為這兩次會談,是所謂的第三次國共合作,並不代表所有臺灣地區人民的心聲。但筆者注意到的不是會談本身及談話內容,而是會談的地點。
「外交手腕靈活的國家」
為什麼要挑在位於東南亞的新加坡?倘若考量到兩岸的緊張關係,不選在臺灣本島或是中國境內,甚至是日本、南韓、菲律賓、越南、泰國及佬沃等週邊國家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雙方都擔心去到彼此的勢力範圍,難免不保證再現鴻門宴的歷史場景。既然如此,也可以選擇在永久中立國的瑞士,雖說距離有些太過遙遠,不太符合時間上安排的效益及效率。
為何是新加坡?一個距離我們三千多公里遠,位在中南半島邊緣的島嶼國家,有什麼魅力跟影響力可以先後將臺灣與中國的代表性人物及領導人前往此處進行會晤,甚至去年剛獲得連任的臺灣新北市長侯友宜先生也大張旗鼓地前往星國進行訪問。
眾所皆知,新加坡的地緣戰略位置是極為重要的,不僅能控制麻六甲海峽的航運進出,也可扼守南中國海往返爪哇海之間的海上航線。以新加坡的立場而言,同意將會談地點選在自己的國內,不僅可以提升國際間的地位,亦能讓全世界瞭解到新加坡價值的重要性。
其實各位讀者可從中國的「一帶一路經濟外交戰略」及美、日、澳等國的「印太戰略」中便可窺探其中一二。新加坡作為東協十國內領土、領空及領海都是最小的國家,但國家動向卻能影響美中在東南亞的整體戰略佈局,甚至成為美中兩國積極拉攏的對象。不是因為別的理由,正是新加坡政府靈活的外交政策,造就了一個原本被馬來西亞所割捨拋棄的土地,逐漸轉型成為外交戰略大國,並且深深影響整個遠東地區的地緣政治。
「同為華夏之後的國家」
新加坡雖為多元文化種族的社會,但華人數量卻佔了將近74%,星國計算至2019年6月為止的公民數量為403萬餘人,其中華人就有298萬餘人。而英語雖作為官方語言,但在新加坡幾乎都是講同為官方語言的華語居多,且文化上相較於中國及臺灣差異性並不大。而目前全世界官方語言使用華語的國家,也僅有三個:中國、臺灣及新加坡。
在語言上溝通無礙,而文化上並無差異,且與中臺雙方關係都相當友好,加上星國靈活的外交戰略手腕,更無須擔心其他國家給予的壓力,將此處當作兩岸溝通討論的橋樑,實在是非常適合不過的地點。這也不難理解中國為何可以接受且同意當初的會晤對談。
「兩岸關係改善的未來」
本文的重點並非統獨議題,同理,兩岸關係也並不需要一直拘泥在統獨議題上。因為兩岸需要的不僅是人民可以好好交流,同時也需要官方能友善對話。稍微研究過心理學的讀者應該都知曉,當一個人拒絕所有的溝通管道與窗口,會讓外人感到此人是如此的不可理喻,除了讓誤會持續加深,也會誤解他原先的個性。
如同近年的國家政策(無論臺灣或是中國)導致現在兩岸官方的往來退到寒冰時期,但為何彼此要白白浪費,甚至否認多少先進努力換來的溝通橋樑呢?但要解開這些誤會、破解雙方的僵局,往往需要的是第三者的介入及努力,才能有見到成效的一刻。
『外交即是人脈!』套一句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先生說過的話:『新加坡是中國的好朋友,新加坡也是臺灣的老朋友。』臺灣與中國的關係改善與否,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可以顧及雙方面子,能讓官方友善對話,一個瞭解中華文化、華夏歷史,一個使用共同語言的國家–新加坡。
(圖:本報資料照)
〈兩岸關係交流的關鍵–新加坡/魯云湘〉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台灣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