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朱銘走了,老人久病憂鬱情形誰關心?

品觀點/資深記者曹辛 2023.04.25 16:37

國寶老雕塑師朱銘,竟然在自家尋短離世,消息傳出,震撼全國上下。

「怎麼會這樣呢?朱銘大師位於新北萬里的美術館館是我們全家常去遊覽的地方,他老人家怎麼捨得離我們而去?」不少欣賞朱銘大師作品的朋友們聽到這一消息後都不勝唏噓,感嘆病魔弄人。

 

朱銘大師是在22日晚間,驚傳被妻子發現在家身亡,疑似因久病厭世尋短,享壽85歲;檢方相驗後認定現場無外力介入,排除他殺可能,家屬對死因無意見,遺體發還處理後事。朱銘過去把畢生最大的力氣放在打造一座美術館,跟時間、天候、法規、資金、人事等等和創作本身不必相關的瑣事周旋,整座美術館的設計、建造共耗費12年最終,朱銘美術館成功於1999年開館。前往美術館參觀的人們總會在入口處看到,當時達成目標的朱銘,寫下一紙親筆信,內容如下:

圓夢

成立美術館,是為了呈現藝術發展的過程;成立基金會是要讓美術館能永垂萬世。也是為了作品建設一個好歸宿,錢本是社會的,回歸社會叫圓滿。朱銘大師的崇高理想及追求藝術努力不懈的精神令人佩服與敬重。問題是,現年85歲的朱銘爲何會選擇厭世離我們而去呢?這就要談到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老年人因久病而出現的憂鬱情形」了。北榮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一般可從家裡年齡在70歲以上(也有超前老化的約在65歲左右)的老人家的語言、行為、睡眠和胃口四大方向去觀察他(她)們是否有憂鬱的傾向,如果嚴重就建議帶老人家就醫、介入治療。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國人71至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占12.4%,包括活越久對生活健康沒信心、環境不佳等,越顯憂鬱。也就是依目前的狀况,台灣的70歲以上老人家,十個人當中就至少有1個已有「憂鬱情緒」。而這些潛在的憂鬱老人隨時都有可能因「想不開」而尋短的狀況出現,像朱銘大師就是如此。

 

蔡佳芬表示,一般老年人憂鬱症狀可能比較沒那麼外顯,但家人可從老人家的四大方向去觀察了解:

 

一、語言:如果常常說出「再活也沒有多久了」等負面、消極的話語,或是甚至出現尋死的想法,就必須注意。

 

二、行為:有些老年人不願意說出自的想法,則可從行為觀察。當想法低落,行為也會跟著低落,因此可以觀察,若過去常常出門變得不愛出門,或在家時常常將窗簾拉上,不願接觸外面世界;變得不愛社交,行為退縮,也可能是憂鬱的前兆。

 

三、睡眠:出現失眠或是整天在睡等兩種極端情形,有可能出現憂鬱症狀。

 

四、胃口:老人家食欲下降且愈來愈瘦,應該特別留意。

 

蔡佳芬說,語言和行為表示是憂鬱症狀的核心情緒,但不易察覺,睡眠和胃口是生理兩大觀察面向,也值得留意。老人家出現憂鬱症狀,可以先移除身邊的危險物品,避免一轉眼不在身邊時就發生憾事。另外,也要帶老人家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很多老人家是從其他科轉介來的」,蔡佳芬說,如果老人家不願意就醫,可以趁老人家慢性病回診時,先向主治的內、外科醫師說明,由醫師先開立輕微的抗憂鬱藥劑,再試圖規勸就醫。

 

蔡佳芬提醒,自殺防治守門的「一問二應三轉介」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步驟。一開始可以有技巧的詢問發現警訊,一但發現警訊就算非專業人員,只要能夠陪伴、傾聽,就是非常好的回應。發現問題超過可處理的程度範圍,找到適當資源轉介,就能降低自殺的可能性。

 

家裡有上了年紀老人家的家庭得注意了,千萬不要忽視「老人憂鬱症」的情形;尤其是老人家屬體弱多病者的狀況者,家人更應隨時關心提防才是防範之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