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美國網媒《BuzzFeed》傳收攤,台灣網媒呢?
【愛傳媒王其專欄】這周,台灣媒體圈最關注的話題,恐怕是美國著名的網媒《BuzzFeed》傳出將關門消息。這家經營了10多年,美國最有話題性的網路媒體,有這樣的結局,讓人意外;如果對比台灣網路媒體一窩蜂出來,會不會不久後也都會消失無蹤?
2011 年,美國在線(AOL)收購《赫芬頓郵報》之後開始全面發展 《BuzzFeed》,才三年,這個網路新媒體已經打得美國傳統媒體落花流水。憑著技術、創意以及人才,《BuzzFeed》在 2012 年就已獲利 2,000 萬美元,而且公司身價被看好有 10 億美元的實力。再隔一年,被人形容科技動態爆笑、低級內容的《BuzzFeed》流量已贏過《紐約時報》;在社群媒體上,《華爾街日報》或《紐約客》的文章表現,已經輸給當時被認為經營「低級」、「垃圾」新聞的《BuzzFeed》。
外電報導指出,身為利用社群媒體力量席捲網路的數位媒體《BuzzFeed》,一度是業內稱羨的對象,並威脅傳統新聞機構的地位,大舉挖角、招募大量年輕的媒體工作者加入。因為這家被形容為病毒式內容傳播王的低俗新聞網站《BuzzFeed》,也同步經營嚴肅的政經議題。有人說,《BuzzFeed》被批判為有雙重人格,先做因應高流量的各種農場新聞,打擊主流媒體,2016年後再把網站拆分為新聞與娛樂,2018年又獨立出個《BuzzFeed News》,要建立它的新聞品牌形象,2017年也的確入圍了普立茲獎。不過這種兩手策略,也不是只有《BuzzFeed》有,商業媒體多少要面對這樣的市場挑戰。因為短期流量營收的羶色腥消息,與長期的品牌信任度都是衝突的,就看投資者與經營者怎麼想而已。
現在,經歷了10年,危機浮現了,標榜著「數位媒體暴發戶」狂潮不再。《BuzzFeed》創始者說,新聞出版商和社交媒體的關係幾乎結束了,對於花了大量時間培育的新聞部門關閉感到痛心。報導提到,雖然曾在2021年榮獲普立茲獎,但近年《BuzzFeed》已明顯從輝煌歲月開始走下坡,數位廣告業務大減、獲利大幅縮水,領導層還削減了廣受讚譽的調查團隊,並縮減了新聞編輯室的規模。終於,在上周外電報導傳出將結束的消息。
台灣主要的網路媒體創立,也大都在2012年後陸續出來,與《BuzzFeed》出生年代差不多,營運模式也多少學這家網媒的兩手策略,用內容農場來衝流量,下不同標題經營社群媒體,也很慎重推出硬底子的政治性的新聞。
除了學習《BuzzFeed》流量衝大模式外,這幾年來台灣媒體還有更多的一字媒體,如〈×傳媒〉,沒幾個月就跑出一家,都標榜自己是媒體,都來勢洶洶。但認真檢視內容及它們的媒體訴求,經常會不堪一擊,有可能都被認為,不是政黨的側翼,就是拿新聞當幌子要賺錢。
如同一位已經經營這樣的一字網媒數年的老板說,「我標榜說我數位媒體,但我只養幾個小編,抄抄改改別人的新聞,維持每周有流量,等選舉到了,就有新聞可以置入收錢,每年2、300萬元就解決了,不會虧」。這位偏綠、開網路技術公司的主管,就這樣成了媒體老板,拿記者這名號買賣新聞獲利。
《BuzzFeed》雖然也賺羶色腥的錢,但也投資硬新聞內容建立品牌,台灣這些網媒卻只拿新聞當生財工具。台灣很多叫得出名號的網媒,大部份收入,都來自置入新聞,再收點置入性廣告,就可以活著。而且在選舉的時候,還可以當策翼。
了解政治操作者都知道,很多政治人物或團體,先生產自己新聞,透過這些網媒發出,再散到各社群平台,就形成生政媒一條龍,操控媒體輿論風向,圖利自己或政黨,養活小網媒。有這樣的政治媒體生態,台灣網媒或許仍有生存空間,只是毁了台灣新聞媒體的聲譽而已。
再回頭看《BuzzFeed》,它的命運,也許因為投資者收手,也許因為新科技如AI等的衝擊。但最少,它運用兩手策略,仍曾佔有網路發展一片天,在媒體發展上,被畫上一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