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海大團隊證實臺南青山漁港藍眼淚現象是夜光蟲造成的!

中央社/ 2023.04.24 14:18

夜光蟲攝食矽藻(Rhizosolenia sp.)的情況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424 14:18:15)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藍眼淚研究團隊表示,經採樣確認青山漁港藍眼淚現象是夜光蟲(Noctiluca scintillans)造成的,並且與馬祖夜光蟲族群生態習性不同。

海洋大學蔣國平特聘教授說明,研究團隊過去在馬祖已掌握藍眼淚爆發與環境因子的關係:當水溫低於27℃且處於閩江水泛期時,隨著食物鏈更迭,夜光蟲赤潮現象發生在矽藻藻華之後,並成就了晚上的藍眼淚奇景。然而研究團隊發現,本次造成臺南市青山漁港藍眼淚現象的夜光蟲雖然與馬祖藍眼淚的夜光蟲都是屬於無共生藻、靠異營生活的紅夜光蟲系群,卻是較適應高溫、高鹽及低溶氧的環境,兩者生態習性完全不同。

海大藍眼淚研究團隊現場採樣之情形 受臺南市漁港及近海管理所委託,海大研究團隊:李良能、李俊廷及楊子瑩三位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研究生4月18日晚間在該所及海巡署青山漁港安檢所支援下,於青山漁港進行海水採樣與生態調查,嘗試了解臺南市青山漁港藍眼淚現象之原因。

經攜帶型多功能測試儀(Hanna, HI98194)測得數據顯示,採樣當下海水具有溫度高(29oC)、鹽度高(40)、溶氧低(36.2%)的現象。蔡昇芳副教授指出,據顯微鏡鏡檢顯示青山漁港藍眼淚確實為紅夜光蟲所造成。

鏡檢分析採集到的樣本

現場採集三個觀測點,夜光蟲濃度介於70-120 cells/L之間,細胞大小平均值介在400-500 μm之間,有半數夜光蟲細胞大小介在450-550 μm之間,另一半明顯小於450 μm,但現場鏡檢並無發現有性生殖之配子母細胞(一般出現率1-2%),代表青山漁港環境非常適合當地紅夜光蟲生長與配子萌發。

夜光蟲直徑大小與離岸距離分析

研究生李俊廷表示,將現場採樣帶回海大實驗室培養後,發現蟲體在較高溫環境下活性較好,且在無添加餌料的狀況下,將培養水體中的夜光蟲移除後,兩天後又可以發現夜光蟲的蹤跡。研究生楊子瑩說:現場海水水色偏綠色,鏡檢有觀察到夜光蟲餌料除了矽藻還有tintinnid ciliates (有殼類纖毛蟲),主要營養來源還需進一步研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