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黃愛真》AI時代的電子與紙本「雙閱讀」

愛傳媒/ 2023.04.21 13:27

黃愛真》AI時代的電子與紙本「雙閱讀」

黃愛真》AI時代的電子與紙本「雙閱讀」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

科技進入校園

 107學年度筆者任教學校,完成全校網路線路架設,筆者開始以電子媒體作為工具,或者閱讀的文本,和學生已熟悉的紙本媒體混和實作,帶入課堂。

 另一方面,科技帶入閱讀課程,可能還不僅於此。這學期參訪國防大學人因實驗室,實驗室的眼動科技,讓我們對孩子閱讀學習認知,提供了科學評估方法。

 意識到越來越多的科技進入我們生活的世界,筆者於111學年度開始,每周閱讀課程以科技時事討論與對話作為暖身,讓孩子開始對太空站生活與力學、立方衛星、無人系統與生活應用、圖靈AI等,逐漸建立基礎認識。

 有一系列科普讀物「太空少年-24小時大發現」,其中《24小時大發現:飛向太空站》(遠流出版),帶讀前若能先閱讀太空人生活相關影像短片,容易拉近孩子對太空站上太空人生活的想像,再進入整合太空人工作與生活的書籍閱讀。中學時則可銜接各種基礎力學觀念。

 

 一系列的科學與紙本閱讀進行後,筆者對於陳明蕾、丘美珍甫出版的《教出雙閱讀素養》(親子天下出版),怎麼定義電子與紙本媒體閱讀及方法論,適用對象,以及在閱讀學習的眼動研究資料等的發現,格外有興趣。

 

眼動研究

 國防大學人因實驗室曾經展示兩張並列圖片:A圖片紅色點落在飛機方向盤上,B圖片紅色點位置在駕駛座方向盤斜上方。教授問現場參訪者,透過眼動儀器圖像,哪一個圖案的學習者專注在飛機駕駛課程學習?

 很明顯,A圖片呈現學習者的眼球專注點,就在方向盤上。

 眼動研究,告訴我們的第一個訊息是:學習者是否專注在該次學習。

 科技除了能協助我們更快速的搜尋大量資料,也能監測我們的學習狀態,進行教學檢視與調整。

 

 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學系黃鈺雯的碩士論文,以眼動儀對國軍軍車駕駛員訓練做了研究。研究區分資深者和資淺者的眼動資料,對於同樣在閱讀學習歷程中,資深兒少讀者或者資淺讀者狀態,有所啟發。

 

 黃鈺雯論文資料顯示,眼動儀開始於十九世紀末,「法國眼科醫師Javal運用鏡面反射觀察人類閱讀文字時的眼球移動軌跡,發現受試者眼球移動方向並非照文字排列的順序前進,而是以快速跳躍式移動與短暫視覺停留進行閱讀行為。」(黃鈺雯,2023年,頁18)揭示眼動儀原理。當代的眼動儀器,以桌上型或者穿戴型,搭配小型攝影機偵測瞳孔位置。

 眼動儀在閱讀測試的判讀原理與方法,有助於我們閱讀《教出雙閱讀素養》書中眼動儀圖像。

 

 對於眼動儀結果圖示的判讀,無論眼睛注視時間長、次數多、感興趣點的高度注視、注視空間密度等等所呈現的軌跡圖意義,同樣具有正面與完全相反的解讀。這也為《教出雙閱讀素養》眼動儀圖像判讀,提供了其他可能解讀方式,也解釋了在教學現場上,閱讀弱勢學生可能有的經驗(和研究室實驗判讀不完全一致)。例如,「注視持續時間越長,代表資訊較難判讀,或該目標具吸引力(Just & Carpenter, 1976)。」又如,「注視次數越多,代表訊息搜索效率越差,或是該訊息很重要(Just & Carpenter, 1976)。」以及,「對特定區域的高度注視可能表明對目標的興趣更大,或者目標可能很複雜(Jacob & Karn, 2003)。」(轉引自黃鈺雯,2023年,頁25)

 

 以上多位學者正反俱呈的觀點,或許可以作為判讀測試資料的參考。但或許研究室中還有其他變因沒有呈現在書中,成為筆者以上思考的侷限。

 

課文本位閱讀

 若轉換成一般教學者/伴讀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觀察,陳明蕾教授在《教出雙閱讀素養》提出,孩子劃的課文重點,以及孩子對話內容,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孩子的閱讀學習狀態。在此,運用的文本與方法,比較偏向課本本位的閱讀教學,或者是將課外讀物當成是文學知識的載體。

 本書書寫淺顯易讀,深入淺出。對於各科教師教學與課文作為閱讀文本而言,提出課文閱讀理解套裝步驟與方法,容易學習與操作,也能在孩子學科學習上,見到效果。

 對於一般家長而言,若曾經好奇課文作為文學或者科普讀物,教師如何教學?也可以從書中一窺清晰又容易操作的方法。

 這種方法對於當代兒童文學跨域的困難者,或者比較熟悉經典文本、課文的大人而言,成為備課時間有限下的閱讀教學方法之一,目的仍在於養成兒童在國語文學習的基礎學力。

 從兒童主體的方向來看,若兒少正在閱讀喜歡的小說、圖畫書或者現在流行的長篇圖像敘事讀物,精采處要停下來畫線,或者將轉折詞圈起來,畫心智圖等等,除非兒少要書寫讀書報告。筆者建議,與其一直中斷孩子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致,不如讓孩子自由閱讀告一段落後,透過簡單對話,理解孩子的理解,或許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方法之一。

 

雙閱讀素養

 當電子商品,如手機、平板、教室的電子白板等,已經深入兒童少年的生活,應該怎麼靈活運用紙本和電子書/資料?

 首先,電子資料閱讀,陳明蕾教授在書中提出了「關鍵字」、「判讀資料」等能力的養成。

 電子書籍/資料和紙本書交互運用,陳明蕾教授提出將兩者視為「書群」閱讀。同時具有這兩項媒體的閱讀能力,稱為雙閱讀素養。

 例如,筆者曾經在105學年度,帶領學生閱讀作家駱以軍粉絲頁的臉書文學,孩子反芻的想法則留言在駱以軍臉書。同時,陸續導讀作家臉書集結的紙本著作《小兒子》、《小兒子2》(皆印刻出版)等。

 又如,107學年,學校進來一批平板,同時線路架設完成。筆者帶領孩子以平板朗讀錄音、上傳英文書籍FRINDLE譯文。同時,學生以中文紙本《粉靈豆》(遠流出版)自行訂正譯文後,再次將修整成果上傳平板。同班級的不同組別同學分享同一個網路空間,相互模仿學習。教師的任務在於1.訂立每次上課任務,2 維持上課流程,3 確認朗讀及上傳作業是否確實完成。整個過程結合電子設備、電子與紙本閱讀。

 第三,大部分圖書或者閱讀教師會帶領學生進行圖書館利用教育,其中認識書籍基本資料、如何查找紙本資料、如何精準判讀所需資料,以及電子資料的檢索與辨識等等。課程前後,補充專題背景知識,孩子們就自己的提問,運用線上與紙本資源,完成分組討論,成為小專題研究。大約小四的孩子就能透過合作學習,分組完成專題學習單,高年級孩子,透過擴寫,成為專題報告。

 

Chat AI閱讀課

從上學期開始,筆者以科技內容,如AI圖靈機器人、火星移民新聞、無人機的生活應用、太空短片等等作為每堂閱讀課程的暖身,嘗試引導學生逐漸熟悉科技,進入科技教育專題閱讀課程單元:包括Chat AI 機器人簡介、應用與倫理,以及太空移民的新希望(與孩子熟悉的3D列印生活科技結合)等等。 

 在Chat AI 機器人單元,孩子將會感受「下指令/關鍵字」影響AI產出,體會未來AI世界,孩子需要學會給予AI正確的指令。以及如何活用AI成為協作者,協助孩子各種輔助學習或自學(包括透過AI建議,進行各項學習,或模仿學習),讓孩子成為AI世代的領航者。此時,無論孩子原有的紙本背景,或者來自於AI的閱讀與應用,在兩者交互靈活形成生活創意,才可能培養自信的雙素養未來小孩。 

 

引用資料:

黃鈺雯,《駕駛經驗於不同駕訓科目下對眼球軌跡與工作負荷之影響-以中型戰術輪車為例》,2023年。台北: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本文完成,感謝石裕川教授在認知學習科技的啟發。

圖像出處:親子天下提供。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